「佔領硬體街」,原文出處:Calling all hackers: Occupy Hardware Street。很有趣,因為寫得很有戰帖的味道,但其實是很發人省思的一篇文章。
它的開場白:
This ought to be the era of the software developer.
「這應該是軟體人的時代」
在佔領華爾街後,為什麼要招集軟體高手佔領硬體街?從下一句話,就可以知道,軟體的價值,以及軟體時代真的到來了。原文的 Hacker 是「軟體高手」的意思:
Every week sees a new event courting the lowly hacker. Here are a few recent examples from my day timer: The Android Dev Con, ARM Tech Con, Blackberry Dev Con, Ubuntu Dev Con…and the list goes on.
「每週,都有很多活動,想要拉攏軟體高手,像是 Android Dev Con、ARM Tech Con、Blackberry Dev Con、UBuntu Dev Con。」
所以,不意外的,或許接下來會有 Baba Dev Con、Tizen Dev Conf 吧。拉攏開發者的活動,或是換個角度,「與開發者合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競爭力。這應該列入現代公司經營管理的一環,公司要建立與開發者的合作能力,而不是去雇用為員工,這個新改變很巨大,因為企業要學習如何與「Hackers」合作。
例如,軟體高手,他(她)可能想要發展自已的 App,並且在 Android Market 上銷售自已的軟體,甚至這些軟體高手,已經有多個熱銷的 App 了。「收編旗下」實在是個不好的主意,要招募他們為員工的可能機會不高,但可以和他們結為伙伴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廠商,認為「好的軟體人才難尋」的原因之一。雖然旁邊的釘子很多,但這塊磁鐵吸不到半支。
看到這點,讓我想到,政府部門這陣子很用心在執行「App 軟體人才」的計畫,值得肯定;但方向可能有錯,或許是對「App 軟體人才」的認知不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協助並扶植 App 人才或團隊,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就像當初政府發展「竹科」一樣。從政府的角度,只做就業媒合,格局太小,需要全套的政策。
原文提到「Software Bay」的看法,很值得政府來做。在十月份的零組件雜誌專題報導中,我認為「台灣沒有軟體人才的問題」,但「管理軟體人才的方式出問題」是近二年教育訓練的心得。實際上,台灣軟體高手不少,很多軟體高手在國際上都有「好利害」的表現。像是最近在 AppStore 排行榜前十名的熱門軟體,有一個就是台灣的軟體團隊作品。
過去二年,為許多企業做 Android & Linux 教育訓練,觀察「軟體人才」問題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的心得是「其實軟體人才就在裡面」,這段期間,也遇到不少利害的軟體高手,我這個「老師」和他們的領域相比,相形見絀。例如,過去幾年,代工廠內部產出一批可以客製化 Linux kernel 的工程師,但就像原文提及:
Even Taiwan's notebook makers are hungry for all the low level software architects they can find—especially those who can help them customize Android kernels for their future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代工廠,你們有 Developer 等級的 Linux 高手,為什麼還缺人才,確實值得思考。所以,台灣有軟體高手,產出人才不是重點,怎麼去凝聚這些人,才是重點,怎麼做?這個部份,其實像是創新工場,或是台灣的 Mr. Jamie 都有很不錯的做法。或許學習 Mr. Jamie 的模式,才是政府該做的事情。
原文最後,是我覺得最好玩的一句話:
So, software developers, today is your day to unite.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r shackles.
「所以,軟體人,今天是你們要團結的日子,你們沒有什麼包袱,只要解開你的桎梏」
這個「shackle」是什麼?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不要怕、要勇敢」,意思是軟體人要站出來做點自已的事情了。因為「Software is becoming the key differentiator in electronics everywhere you turn.」,你的產業或許不把軟體當一回事,就這是不要怕,要拿開 shackles 的意思。如果您是在科技業的軟體人,也參與過一些硬體研發專案,這不需要再多講了,我想我們都有默契。
Jollen's Blog 使用 Github issues 與讀者交流討論。請點擊上方的文章專屬 issue,或 open a new issue
您可透過電子郵件 jollen@jollen.org,或是 Linkedin 與我連絡。更歡迎使用微信,請搜尋 WeChat ID:joll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