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平臺為戰略的軟體研發結構?企業管理技術的一環。

jollen 發表於 July 23, 2012 10:31 PM

大約在二零零九年左右,三星在軟體發展方面,有了更重要的戰略,簡單說,就是更開放、更創新的做法;開放與創新的軟體戰略,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開放平臺與開放源始碼。

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訴求是提供應用程式開發界面,稱為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廠商可以將 API 打包成應用程式開發套件,稱為 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 的目的是提供撰寫應用程式(App)的工具箱(Kit)。最成功的 SDK 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iPhone SDK 與 Android SDK。

意思是說,SDK 本身不一定要公開原始碼(Open source),只要有整合良好的 SDK 即可。開放源碼是軟體研發結構的一環,這可以從三星積極參與Android與Linux kernel的開放源碼計畫看出。提到Open source,必須要來說明一件事。

李健熙說過:「三星集團必須繼續開放與創新...公司文化變得更為開放、富有彈性並勇於創新...。」他所提到的「開放」,就包含了Open platform。不管是Open platform或Open source,「都改變了企業製造軟體的方法」。

然而,台灣的企業還沒有建立起這種研發結構。台灣的企業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觀念。沒有Open platform的思想,就沒有重新建構研發文化的可能性。那就享受不到開放平臺帶來的價值。

三星在向大家介紹Bada作業系統時,新聞說:「Samsung presents Bada, open platform for app developers.」Bada在2009年時發佈,可見三星很早就開始在思考開放平臺了。

所以,以開放平臺為戰略的軟體研發結構是什麼?例如,有一種結構是 All in-house developers。開放平臺下的研發結構,應該是 in-house developers + free developers(自由開發者)。和具有實力的 3rd party 合作,就是 free developer 的一個例子,這些公司經常是幾個人的小軟體公司。Free developers 在開放源碼上也適用,例如,三星加入了Linaro,以維持它的研發結構裡,有足夠的自由開發者能量。

從結果來看,三星不只是將Android開源計畫或Linux kernel,當做是可免費取得的原始碼(台灣廠商普遍有這樣的誤解),而是把Open platform,乃至於Open source都融入了企業經營技術裡。Google的Android雖然是開放源碼,但商業上則是偏向開放平臺的概念。

Jollen's Blog 使用 Github issues 與讀者交流討論。請點擊上方的文章專屬 issue,或 open a new issue

您可透過電子郵件 jollen@jollen.org,或是 Linkedin 與我連絡。更歡迎使用微信,請搜尋 WeChat ID:joll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