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me: jollen # jollen.org

more: Jollen 的 Embedded Linux 教育訓練

« November 2012 | (回到Blog入口) | January 2013 »

December 2012 歸檔

December 29, 2012

iPad Mini 或將終結這場瘋狂遊戲:精實化時代來臨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2 年 12 月號)


2012 年的一個現象:全球手機廠都陷入了一個瘋狂競賽,更是一個瘋狂遊戲。Apple、Samsung 構成這個遊戲的雙軸心,在這二個軸心外環繞著許多品牌。這些品牌的瘋狂競賽就是瘋狂地製造 Android 手機與平板電腦,然而,Apple 與 Samsung 卻已悄悄改變行銷商品的方法,他們由大量消費的銷售方式,逐漸轉變為「精實」的做法。

我認為,iPad Mini 可能會開啟新的消費史。過去工業生產模式下的大量消費模式,如今可能因為 iPad Mini 的發表,讓人類逐漸進入硬體的精實消費時代。過去精實消費只存在內容、軟體與服務產業,現在可能更擴大到硬體消費上。這意味著硬體產業將發生以下二種情況:

第一、「以低價搶攻市場,進而促進銷售的增長」這個幾乎被認為是鐵律的法則將失效。市場上為數眾多的低價 Android 平板電腦將面臨滯銷。

iPad Mini 的定價出乎市場意料之外,並沒有採取低價策略。可是我們要知道,如果這樣的價格,並不能如 Android 陣營所願地「嚇跑消費者」,對非蘋陣營造成的後果將更加嚴重。非蘋陣營將面臨「產品懸崖」的困境:完全找不出能與 iPad Mini 對抗的策略,因為低價策略也無法提升銷售數字了。

第二、Android 應用程式獨立開發商,以及內容供應商,將被迫做出決擇:壓注 iOS 平臺,或是分散資源同時發展 iOS 與 Android 平臺。

第二種現象對非蘋陣營更為不利,App 開發商枇杷別抱將對 Android 平板陣營造成莫大的傷害。不過,倒也不用過於悲觀,因為 Android 陣營在智能手機領域還是能擁有很大的優勢。iPad 開啟平板電腦之戰後,iPad Mini 是否能終結 Android 陣營加入平板戰場後所形成的混沌格局,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一般看來,Android 平板電腦,已經有點「PC 化」,這多少和一開始 Android 陣營就以 PC 的觀點來開發平板電腦有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iPad Mini 更沒有必要直接和低價 Android 平板電腦競爭,只需要繼續走原本 iPad 的道路即可。

手機與平板已經不再是 PC 時代的硬體產品,所以相關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都必須精緻且實用,售價固然是重要的因子,但只要合理,不需要低價,也能吸引特定的消費者。總結來說,大量消費時代下的銷售模式,低價必定能創造新的需求;這就像「老闆倒店了」的破盤價銷售模式。

筆者認為,這些製造與銷售低價 Android 平板的廠商,都應該清楚區分「需求」與「需要」的差別。 精實消費 (Lean Consumption) 的模式說明了一件事情:為什麼消費者寧可在誠品書店消費 300 元購買實體書,也不願意花費 49 元下載電子書。

蘋果已故執行長賈伯斯說:「消費者往往不知道自已真正的需求」,Android 低價平板陣營誤以為這是消費者的需求,然而,真正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出現後,消費者才會突然了解自已的真正需求。這就是蘋果一向引人入勝的產品策略:告訴消費者這才是你的需求。

對於實體書來說,這是「需求」,因應考試、閱讀或上課等行為而生。電子書則是「需要」,在公車或捷運上為把握時間,有行動閱讀的需要而生。所以,如果只需要便宜、能用、易攜的平板電腦,Android 平板是好的選擇。然而,真正能滿足各方面需求的平板電腦,很可能只有 iPad Mini。

走向精實化的手機與平板電腦,老闆倒店的做法是否能行得通,就看 iPad Mini 幫我們解答了。筆者認為,低價 Android 平板因 iPad Mini 的出現,將正式面臨上述所提及的產品懸崖問題。iPad Mini 就像誠品的實體書,比較貴,但賣得比較多。

December 30, 2012

第二個手機時代開始:2013 年觀察重點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1 月號)

幾個月前在這裡提到「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意思是智慧手機產業初生的高速成長蜜月期,已經正式結束。這段時間是2008到2012年。手機業的營業利益率將開始下滑。

2012年底是很重要的一個時間點,三星以智慧型手機龍頭的頭銜,完美地在第一個時間的戰場,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三星的Galaxy SII成功奪下第一個灘頭堡,宏達電也因此挨了不輕的一拳;延續Galaxy SII的氣勢,SIII更是打下iPhone,贏得智慧型手機的王座。

下一個智慧型手機的時期,筆者認為可能會是在2013~2015年。第二個智慧型手機時代開始了。2013年度到來,未來一年手機業的觀察重點為何,在此提出筆者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第一、差距不至於再擴大。就如同大家所知的,智慧型手機的第一與第二戰線已經抵定,由Apple與Samsung形成的第一戰線,正與第二戰線的手機品牌擴大差距。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看,華為、中興、Sony、LG、HTC等第二戰場品牌的總合,還略小於50%。這種大者恆大的現象,應不至於再持續,原因Apple與Samsung的品牌成本效益將更顯著,從贏家的角度來看,爭奪市份份額可能不是第一要務,反倒是思考如何善用品牌成本效益。並且第二戰線的產品,具備多樣化的特性,在品質與性能方面也有顯著提昇,將更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

第二、品牌成本效益決定利潤。筆者認為,第二個智慧型手機的戰場,不能由硬體成本或是出貨量來觀察;在這個新戰場,利潤更有意義,裝置出貨數量只是配菜。台灣的硬體廠應該由品牌的角度來看手機市場,Apple將持續發揮它的品牌成本效益,而Samsung的品牌成本效益明年才正要開始爆發。在品牌效益的加持下,對手賣一支手機的成本是0.2台手機,但自已卻是賣一支手機要一支手機的成本,沒有品牌效益,何來高獲利。

關於品牌成本效益可由幾個消費者數字來觀察。根據近期調查,頂極手機的消費者詢問,Apple大約是33%、RIM大約是3%、Nokia大約是8%,HTC則是7%,至於Samsung,高達45%。以品牌的消費者滿意度來看, 根據近期調查,Apple大約是40%、Samsung大約是50%,而HTC則是大約5%。品牌效益創造獲利的第二個手機時代來臨。

第三、新手機生態系統出現。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除了Android與iOS外,微軟的Win8將可能成為第三個生態系統。

第四、人才搶奪戰。簡單說,就是App開發者的資源搶奪大賽。關於這一點,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受,就不必多提了。但是有一個現象則是值得觀察,就是App開發者或開發商,同時為Android與iOS製作App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代表者只為單一作業系統製作App的問題並不存在。但是關鍵會在App開發者的獲利問題上,Google與Apple如何在廣告與下載二個模式外,為開發者創造新的獲利模型,可能成為第二個手機時代的關鍵。

歐洲接下來將可能釋出大量的優秀人才,以及更大量的開發者資源。台灣的產業應把這個議題列入第一要務。合宜的政策與合約架構,才是能吸引這些人才的關鍵。錯過了這次好機會,優秀軟體開發者大量出現的情況可能難以再見。

第五、大量的手機App新創公司。根據筆者的觀察與實地了解,如果你認為現在的手機App新創公司已經夠多了,那麼未來二年的Startups(新創公司)數量與實力可能另你瞠目結舌。這些新創公司的共同特色是走向精實模式,即小團隊、零固定成本、高毛利、更新速度極快、應變能力強、焦點式社群行銷等,另外團隊更年輕化也是一個趨勢。

第六、HTML5與瀏覽器時代。雖然這是在2012年,談了一整年的議題,不過還是有一點值得再次提醒。從開發的角度來看,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s)的加據發展,將使HTML5的技術更為重要。而HTML5的運行環境「瀏覽器」,也會有快速的進步與技術創新。

第七、多核App。顯然多核心已經成為手機應用處理器主流,不過,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多核心技術的重點在於App本身。雖然多核心技術涉及處理器、作業系統、Android 虛擬機技術、Android 框架等,但是App本身的設計是否能支持並發揮多核心特色,才是讓使用者最有直接感受的環節。簡單說,App開發「多核化」會是一個技術工作的重點。

鑑古知來,筆者整理過去一年的心得,希望能更了解第二個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發展格局;此外,還有一點,如同上一期評論提到的「精實消費時代」,一味地Cost Down,消費者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軟體團隊的更年輕化,在接下來幾年會更加明顯,以現況來看,大部份的新創軟體團隊,年齡大約在 23~30 歲之間,28 歲後的軟體開發者,更具備經營公司的能力;因此,如同筆者在 [我在 Android World 2012 深圳:與會心得分享] 一文所提,打造一個好的投融資環境,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方法。目前台灣的投融資環境來說,和大陸與東南亞相較,實屬不足,這點值得大家省考。

關於 December 2012

此頁面包含了在December 2012發表於Jollen's Blog的所有日記,它們從老到新列出。

前一個存檔 November 2012

後一個存檔 January 2013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頁和 歸檔 頁看到。

Top | 授權條款 | Jollen's Forum: Blog 評論、討論與搜尋
Copyright(c) 2006 www.joll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