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of IoT Apps:mBaaS 遇上 IoT

jollen 發表於 May 5, 2015 1:18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2015 年 5 月號)

mBaas 雖然不是新的概念,但它改變了應用程式開發的思惟。比如說:Real-time WebHooks。WebHooks 是一個 Backend-to-backend 的設計模式,mBaas 對 Mobile app 開發模式,產生有一些重要的改變。

「Change of Mobile Apps」是對 mBaaS 最佳的註解。這個 mBaaS 模式,也正開始「Change of IoT Apps」。根據筆者的觀察,mBaaS 商業模式,最有機會在 IoT 領域,取得大規模的成功。現在的 mBaaS 供應商,往 IoT 服務平台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策略。一個 mBaaS + IoT 的平台,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功能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匯整,供大家參考。

第一、Smart Push Notification。智能手機將 Push Notification 機制運用到極緻,手機用戶也已經很習慣這樣的推送通知機制。從技術的角度來看,Push Notification 在 IoT 架構中,是一種 Physical to Mobile 的使用案例。將 Physical(裝置實體)的數據,推送到手機上,中間需要一個「IoT 通道」。除了現有的 mBaaS 供應商外,未來應該會有大量的新創公司,提供這類型的的服務。

第二、Social Integration。讓 IoT 裝置與社交網路整合也是一個趨勢,例如:Facebook、WeChat、Twitter 等。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與社交網路整合是為了加入 OAuth 認證機制,以及將訊息推送至個人社交平台上。另外,筆者認為,IoT 與 Social Networks 的結合,可能會是另外一個 IoT Apps 的呈現形式。

第三、Small Data Analytics。小量資料分析技術,大多實作於裝置端(In-place analysis)。進行小量資料分析的目的,大致可分為:Filtering、Real-Time Notfitication 與 Time-Series Data Push。將一些無效或無用的資料捨棄,技術上並不太困難,可以安裝一個固定的演算模式或模型(Pattern and Models)在裝置上。小量分析與即時推送的結合,比較偏向於警示性質的訊息(Alert),但未來也可能應用在 LWM2M(Lightweight M2M)的情境中。至於 Time-Series Data 則是應用在連續資料的推送,在推送的過程式,可以為資料加註訊息(例如:Timestamp)或記號等。

第四、REST API Broker。IoT 裝置本身會提供一些簡單的 REST API,或是經由「通道」來「代理提供」,因此筆者也認為,REST API Broker(Proxy)服務,未來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REST API Broker 的另一個重責大任,就是進行 Backend-to-Backend 的整合。例如,知名的 Firebase 服務,就是一個 Backend-to-Backend 整合的平台。未來這樣的平台,也將延伸到物聯網裝置。

第五、Code Generation。對一個以 MCU 為主的 IoT 裝置,自動代碼產生相對應的代碼,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機制。例如,Temboo 就提供這樣的服務。從「物聯網裝置」的角度來看,Code Generation 的重要性,應該略大於「視覺化編程」;因為物聯網裝置,不只有 GPIO 控制的功能,也會有網路與演算法的能力。因此,Code Generation 其實是一種 Code Template 的服務,等於是開發者的「懶人包」。另一個需要 Code Generation 的原因是,IoT 裝置會與 mBaaS 或 REST API 做整合,這些程式碼直接由系統產生即可。

第六、IoT Apps Hosting。將 Physical 包裝為 App 將是一個潮流,目前提供相關服務的供應商還不多,但許多新創公司正在往這個方向前進。像是,built.io 就提供 IoT Apps 的代管服務。

以上都是由技術的角度出發,以及過去的收集與觀察,所進行的整理。其中,物聯網應用程式代管服務,是筆者認為最重要,也是最具商業潛力的領域。從上述的分析,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未來的物聯網新創團隊,勢必要具備 Full Stack 的技術能力,以及 End-to-End 商業模式的策略思考能力。

Jollen's Blog 使用 Github issues 與讀者交流討論。請點擊上方的文章專屬 issue,或 open a new issue

您可透過電子郵件 jollen@jollen.org,或是 Linkedin 與我連絡。更歡迎使用微信,請搜尋 WeChat ID:joll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