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llen's Blog「我的觀點」裡的所有文章!
jollen 發表於 February 26, 2009 9:28 PM
誰能掌握山寨機的新商業元素,誰就能逐鹿中原。(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1月份) Android與山寨機的關係,是一個特別另人感興趣的話題。最近實地與北京Androidin社群核心成員交換許多想法,有些觀點很值得台灣硬體廠商參考,筆者就一些討論,整理出部份觀察心得與大家交流。 Android在中國地區投下一顆能量彈,這可能是一顆破壞力驚人的炸彈,不過,最可能的地方是它具備「定向精確爆破」的能力。山寨機的成功,讓不管是本地,或是外來的廠商,都打著「山寨模式」的主意。山寨模式在大陸地區出現快三年的時間,在中國本地的銷售數字為一億台,這還不包括「外銷」到海外的數量。這段期間,中國幾家山寨機廠商,也在短短時間內,一躍成為前幾大的本土品牌手機商。 山寨商的腦筋動得快,現在更把主意打到Android上頭。根據山寨商的說法,Android在中國地區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也就是「智能型Android山寨機」將是下一個山寨風潮。與Android社群合作開發Android系統,是山寨商近來特別感興趣的項目。 根據Androidin(中國本地最大Android社群)的說法,已經有幾家山寨商表示對Android智能手機的興趣,同時也希望能與中國本土Android社群合作,開發不同市場需求的軟體,並針對特定市場做銷售。這也正式開放手機平臺最大的優勢,根據客戶需求彈性並快速客製化軟體的「市場定向爆破」能力。 Android社群在大陸地區越活躍,相對的「Android山寨機」就更有機會。過去由晶片廠商提供完整山寨機軟硬體解決方案的模式,將會逐漸轉變為由社群提供Android山寨機軟硬體解決方案。軟體方面,就不需要多說了,以Androidin社群為例,其社群研發能量,以及社群的人員成份,都非常有實力。以硬體來說,社群需要的是開放式的硬體平臺,因為社群人員需要在此平臺上優化Linux核心,才能提出效能穩定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變化與市場機會,對台灣廠商來說是很好的轉型機會。若是山寨商接受了Android社群提出的解決方案,那麼品牌硬體就會是一個發展方向,因為在操作系統與軟體可以由使用者任意更新(更換)的情況之下,一個受社群、山寨商以及使用者信賴的手機裝置,就會具有相當的潛力。 在研發方面,硬體廠商確實需要即早建立Linux核心與驅動程式的研發能力。大陸地區有許多具備Linux核心開發能力的社群以及開發者。山寨機廠商的強項是在銷售以及通路,因此研發的工作則是落在晶片供應商,或是Android社群上,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山寨機模式」。 與傳統山寨機相比,Android山寨機需要一些不同的元素,誰能掌握這些元素,誰就能逐鹿中原。 (作者為Androidin台灣地區連絡人,連絡信箱:jollen@androidin.com)...
jollen 發表於 March 30, 2009 11:51 PM
不確定因素消散 G2延伸氣勢 趨勢即將確立(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2月份) 最近一則有關Android的最新消息是,T-Mobile 即將在五月份開始銷售 G2 手機,對 Android 平臺來說,這是一個具實質意義的里程碑,代表者 Android 手機的氣勢與話題將再延續。從現在看過去,T-Mobile 的 G1 手機帶來的意義,它並不只是全球第一支 Google 手機,更成功扮演了開路者(帶路者)的角色。 回顧過去,一開始,大家都在謠傳 Google 即將推出自己的手機,並進軍行動通訊產業,但後來 Google 在一場正式的記者會上宣佈成立 OHA 並釋出 Android 平臺後,大家才又恍然大悟,原來 Google 推的一個開放平臺,而不是 Google 手機。針對開放開放平臺來說,開發者社群期待的是一個開放源始碼(open source)的平臺,因此一開始非完全開放源始碼的 Android 便開始受到一些質疑。Google 的反應夠快,在去年(二零零八年)的6月2日便發表了一則聲明,宣稱「Android 將會 100% 開放源碼」,果然,在10月22日,Google 便正式公開了 Android 的完整原始碼。 Google...
jollen 發表於 April 1, 2009 5:25 PM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3月份) 近來讀到幾則報導二零零九年移動通信大會的新聞,提到中國在手機產業中,營造了一股崛起的氣氛,有些人更直接了當提出中國手機產業崛起的看法。從產品角度來看,中國在這次大會的產品展示,幾乎涵蓋了所有產品線,可想見中國在手機產業的研發能量頗為驚人。以中興通訊來說,其自主研發的手機產品線,己經涵蓋了各種作業系統,以及三端手機(中階、高階與低階),顯見其產品線的佈局頗為完整。 中國的華為也成功進入全球幾家主要的電信營運商,同時目前也是部份地區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可見中國手機產業也具備了電信營運商模式的能力。開放式手機平臺對中國在國際業務的拓業,也會有正向的幫助。二零零八年全球GSM手機出貨排名,華為以24.4%的佔有率排名第二,己經超過 Nokia。華為在移動通信大會上也展示了使用 Android 平臺的手機,因此在結合網路服務與應用客製化方面,華為做足了準備,有機會透過 Android 手機拓業國際市場。 中國的禹華通信近期也推出了 Android 手機的參考設計,這個參考設計採用 Marvell PXA-310 平臺,這是除了 Qualcomm 外的另一個 Android 手機參考平臺。禹華通信的 Android 手機平臺也有客戶採用了。現在,中國許多手機廠商陸續備齊了完整的 Android 設計平臺,只要 Android 應用程式的研發能量能到位,或是能善加利用 Android 開發者社群的資源的利用,未來中國手機製造商(ODM)在 Android 客製化手機的市場,會有一定的競爭力。 至於中國本地的 Android 手機市場機會在哪裡,以下就過去與中國業者的往來,整理一些資訊與大家分享。 目前,2G 的 Android 手機(GPRS/EDGE)在中國市場部份,短期還是會有不錯的市場需求,特別與業者合作的客製化手機部份,特別被看好。支援 Android 的 2G 手機參考平臺也相對完善,例如上述提及,禹華通信推出的參考設計,就是屬於 GPRS/EDGE...
jollen 發表於 April 19, 2009 3:05 PM
社群開發者將Android移植到EeePC後,興起一股「Android小筆電」討論風潮。Android小筆電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由開發者給市場的一個考題。市場上一陣Android小筆電產品的新聞,幾家品牌大廠,對Android小筆電市場更是磨刀霍霍。對於這陣Android小筆電的風潮要如何解讀?在此分享個人的觀察與想法,請不吝指教。 Android小筆電的熱潮,起之於玩家對技術的好奇心;對於Android小筆電產品的討論,則是廠商與使用者的期待與想像。從技面的角度來看,Android小筆電仍有使用介面(UI)上的疑慮,尚不足以產品化。由於Android介面的設計預設對象為手機,因此在小筆電上的畫面表現較不理想,操作方面亦同。Android小筆電上仍有技術缺口。 基於「應用程式」概念的小筆電,因是「使用習性」的問題,使用者還是喜歡微軟的作業系統,Linux小筆電還是佔不到便宜。 使用者免不了將Linux小筆電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拿來相提並論。Linux上有OpenOffice辦公軟體,但微軟系統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ffice套裝軟體;Linux上有Thunderbird電子郵件軟體,但微軟系統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utlook軟體;無論是上網、電子郵件還是即時通訊,Linux小筆電上的「應用程式」都讓使用者操作得很沒有安全感。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 基於「網路服務」概念的Android平臺,因為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似乎存在不錯的機會。Android平臺不基於Linux桌面技術,我們沒有辦法將OpenOffice軟體,或是Firefox瀏覽器安裝在Android小筆電上,正好與現有的小筆電有很大的差異性,也給了新產品定位的大空間。 產品定位方面,把Android做為取代微軟系統或Linux桌面的想法,反而讓Android小筆電失去了這個差異性;當大家開始討論Android小筆電上能不能執行辦公室軟體時,誰知道,會不會又像Linux小筆電產品般的結果。 Android平臺的產品可以擁有更多的區隔性,因此機會之一是尋找或創造不同的產品「使用概念」。現階段Android小筆電仍處於技術玩票性質,這是由玩家帶起的概念。要讓Android小筆電產品化仍要補齊技術上的不足。...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 2009 5:28 PM
文/陳俊宏 jollen@jollen.org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6月份) 開放平臺讓我們看見了新機會 關鍵能力培植才能掌握機會 Android手機產品開發的重要能力培植,是搭上Android商機列車的入場卷。在Android手機產品開發,以及技術養成方面,有哪些重要的關鍵能力呢?以下針對這段時間所做的觀察,以及個人的心得,提出五個重要的指標能力,請您不吝指教。 關鍵力一:界面設計。過去談智慧型手機時,大家都了很多的力道在UI設計上,主要的原因除了智慧型手機都是觸控式螢幕的規格外,也受到iPhone很大的影響。Android的「制式界面」比較沒有獨特之處,因此「客製界面」將成為Android手機以及其他Android產品的重要特色。採用OMS系統(Open Mobile System)的oPhone手機,就在UI設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關鍵力二:工業設計。手機工業設計(ID)包含手機的體積以及外觀,由於「手機」的特點是「經常攜帶」、「高移動性」以及「時尚配件」,所以手機是否夠輕薄、易攜帶,會是消費者重要的考量點。此外,有些手機代表的是一種時尚配件,或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在工業設計的能力也影響到手機的銷售。對Android手機來講,工業設計不但重要,甚致還要更高一層來搭配有特色的UI設計。 關鍵力三:底層技術能力。研究Android作業系統底層技術的目的之一為「培養Android移植技術的能力」。任何Android應用程式都需要底層的支援,才能順利運作在硬體平臺上,而這也正是Android產品開發的核心能力;Android產品開發階段,不但一個高品質的硬體,也需要將Android作業系統移植到該硬體上並進行調校,才能讓Android應用程式在產品上順利執行。 關鍵力四:軟硬整合。上述的「移植能力」並不等於「軟硬整合」的能力。移植的目的是為了讓Android作業系統能在目標裝置上順利執行,並且驅動程式部份也能正常運作。軟硬整合的工作則是希望透過驅動程式的支援,讓Android Framework能發揮硬體的特色,因此如何擴充framework並實作自已的Activity與Service,以及修改framework,將是技術面的關鍵。 關鍵力五:行銷溝通力。手機產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產業,除了通路行銷(channel marketing)以及電信通路(carrier)的做法外,直銷(direct sale)也會是Android新興品牌手機的一大機會。Android是人人可取得的開放手機作業系統,新的產品概念,可幫助新興品牌進入利基市場,而採取直接銷售,例如透過網路,將是利基品牌手機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做法。在產品行銷方面,如何與社群(community)以及終端用戶(end-user)溝通,並精確傳遞產品概念,以及經營品牌形象,就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能力。 與技術面有關的關鍵力三,以及關鍵力四,說明了Android作業系統與過去的Linux手機平臺的不同之處。Android是一個很健全(strong)的Application Framework,framework的擴充與開發技術是重要的技術。以大方向來看,加入新的 library 時需要擴充 application framework。 Android framework 的實作,部份需要考量硬體的規格,例如: Surface Manager 需要考量是否有 GPU 或硬體加速。但 Android application 建立一個 Surface holder時,若是將 Surface 的類型設定為 SURFACE_TYPE_HARDWARE,就必須針對硬體加速與 DMA 做移植工作。這個例子舉Android基本技術能力的重要性。...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 2009 5:33 PM
文/陳俊宏(Jollen Chen) Contact: jollen@jollen.org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7月份) 創建自有版本 打開你的競爭力 過去品牌商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沒有自已的軟體。所謂的「自已的軟體」並不是拿別人的軟體來使用,或是視取得的開放源碼軟體為自有軟體。Android是一個作業系統,微軟的Windows Mobile也是一個作業系統,他們二者的「本質」上有什麼不同?Windows Mobile是由微軟所「擁有」的軟體,無法「自由」取得;而Android是開放源碼的軟體,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自由取得,但是你擁有它嗎? 取得不代表擁有。建立自已的版本,能控制並掌握整個框架的開發,才叫做擁有。擁有了自已的Android軟體,你就能修改它,並做出任何你想要的版本,取得(get)與擁有(own)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過去Linux以及開放源碼給人的迷思是,由於軟體能自由取得,並做修改,因此不需要付費購買微軟的產品。下載Linux核心與開源軟體,故事才正要開始,首先要面臨到的便是工程的部份。沒有自有的Linux技術團隊,只要假以他手,將專案外包,而工程化後的Linux系統,自已仍無法掌握,照著自已的意思儘情地修改。 如何擁有自已的軟體,以下是個人建議,請您指教。擁有自有Android軟體的第一個步驟是:建立Android進化版本、即自已的分支。將Android框架的原始(original)原始碼(source code)建立一個新分支,也就是自已名字的版本。Google所提供的Android作業系統是「原生版本」,而自有的分支則是「進化版本」。例如:調整Android框架的實作,以加入自有的特性(features),讓自有的進化版與原生版有所差異。試想,當我的Android進化版可以提供更炫麗的操作介面(UI)時,使用原生版本的產品便失去了市場性。最佳典範就是 HTC Sense。HTC Sense是HTC手機的專用UI,針對Android手機,HTC Sense能提供更棒的使用性(usability)。 第二、建立商標。Android作業系統採用Apache授權(Linux kernel除外),而不是較為普及的GPL授權,所以Android作業系統對於商標(trademark)的建立是相當有助益的。商標是企業的一項價值,商標代表「這是我的東西」。當有差異性的Android版本能關閉原始碼,並建立註冊商標時,代表的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是屬於我的Android版本」。最佳典範,一樣是HTC Sense(tm)。 第三、適度貢獻與關閉原始碼。Android作業系統是開放平臺,開放平臺技術開發講求貢獻。OHA聯盟也是如此。廠商要能持續對OHA聯盟有所貢獻,而提交Android框架的程式碼是一個做法。OHA聯盟發給會員的門票並非終身有效,因為仍有被趕出大門的例子。另外,基於自有版本提供一套SDK是非常不錯的做法,例如OMS SDK就是一個典範。 第四、建立應用程式。基於市場與產品建立應用程式,以搭配產品,這是Android作業系統帶來的絕佳機會。是否自創品牌,當然也是一個考量,端看應用程式的價值以及特殊性。進化版Android目前來看,可以有二個發展題目。第一是結合服務的客製化版本,例如:OMS針對China Mobile服務做大量的客製化。第二個是針對UI與使用性做客製化版本,例如上述的HTC Sense。 廠商欲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並開發產品,但若不思考如何建立自有的能力,以及創造自有的Android進化版本,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最大的盲點在於「外包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思維;反之,專案外包(out sourcing)不會是Android能帶來的商業價值,解決方案(solution)才是。針對個人開發者的部份,Android作業系統給開發者(developers)最好的舞臺是Android Marketing,因為越多的拷貝數量(即下載數)代表軟體越有價值。...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 2009 5:35 PM
文/陳俊宏(Jollen Chen) Contact: jollen@jollen.org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8月份) 軟體委外設計服務 - 百年老店、全新感受 委外服務(outsourcing)在科技產業是一種普遍的商業模式,透過委外取得解決方案,以及後續服務是產品開發的一種做法,委外服務供應商透過「接案」的方式獲取利潤。特別是在軟體方面,有許多代表性的「軟體代工」廠,讓軟體代工成為委外服務的代表作。 隨著Android被大量關注以及採用,會有越來越多的「Android設計服務」公司出現,透過觀察,確實也有很多專門承接Android軟體專案的公司、小團隊或個人,這是不令人感到意外的現象。在討論Android設計服務前,不如先來思考一下近來當紅的線上軟體商店模式。 Android Market提供的商業模式是收取「安裝」費用,即使用者下載的拷貝(copy)數決定了軟體開發商的營收,雖然Android Market還沒有像App Store這樣成熟,但是「線上軟體商店」的模式幾乎已經被確立了,「應該要做market」的公司,也都宣佈他們的market方案了。這種賺取拷貝數的商業模式最簡單沒有負擔,可以說是比微型創業更小型的創業方式,唯一的考量的是流通在外的裝置(device)數量,因為裝置流通越多,軟體被下載的機會與次數越高。 再談到委外開發的模式,什麼樣的公司,會有「Android應用軟體委外設計」的需求?無疑是想要「bundle」特殊軟體在「產品」上的公司,希望有些軟體在機器出廠時就被安裝,在這樣的前提下,就有二個想法。第一,我們可以單純提供設計服務、交付成果,再由廠商預裝到裝置上,這時「安裝數量」與收費就沒有關係;第二,可以提供收取權利金的方式,安裝到裝置的數量,決定收費,等於收取拷貝數的費用。 對設計服務公司而言,採用以拷貝數為基礎的模式,是比較好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能不能被廠商接受?衡量的依據之一是「解決問題」,或是「提供價值」。一項只能解決問題(技術難題)的服務,大體上只能以服務收費為主;而一個能提高產品價值的軟體,就能收取拷貝數的錢。在這裡所討論的是Android的設計服務,在其他領域,銷售「關鍵技術」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 Android應用軟體設計商,還要具備的一個思惟是,Android應用軟體是可以被安裝到「任何」的Android裝置上的;因此,為單一廠商或單一產品設計軟體,收取服務費用,還不如自已擁有(own)該軟體的所有權利,並透過market銷售,讓使用者安裝我們的軟體到不同的Android裝置。 但是,在線上軟體商店賣軟體也是辛苦的工作。一些應用軟體開發商,從線上軟體商店賺到的錢是相當微薄的,對人數較多的公司而言,market的模式還無法支撐營運。看來,現階段定位為Android應用軟體開發商的公司,除了採取最容易的「設計服務」外,要以拷貝數為商業模式的基礎,確實要有一些非常的策略才行了。...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 2009 5:48 PM
文/陳俊宏(Jollen Chen) Contact: jollen@jollen.org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5月份) 技術端須補缺口 產品端須達到實用性 社群開發者將Android移植到EeePC後,興起一股「Android小筆電」討論風潮。幾個月後,市場上刮起了一陣開發Android小筆電的新聞。現在,幾家品牌大廠,對Android小筆電市場更是磨刀霍霍。對於這陣Android小筆電的風潮要如何解讀?在此分享個人的觀察與想法,請不吝指教。 Android小筆電的概念是由開發者社群所帶來的。網路上的技術玩家,將 Android 移植到 EeePC 701,並將這個新概念放到YouTube上分享。隨後,網路上開始出現討論,社群網站也接著進行報導,經由社群的推波助瀾,主流媒體也開始進行報導,接著,就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現象,Android小筆電開始吸引廠商的注意,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有不錯商機的產品。對於Android小筆電產品的熱潮,廠商與使用者的期待與想像也是一個主因。從技面的角度來看,Android小筆電仍有使用介面(UI)上的疑慮。由於Android介面的設計預設對象為手機,因此在小筆電上的畫面表現較不理想,操作方面亦同。Android小筆電在技術端仍需填補一些缺口。 但是,我們不仿從另一個「非技術面」的角度來思考。基於「使用應用程式、上網」為概念的小筆電,看來仍是微軟作業系統的天下,Linux小筆電在市場上起不了大作用的原因是「使用習慣」的問題。因為,使用者免不了將Linux小筆電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拿來比較。Linux上有OpenOffice 辦公軟體,但微軟系統小筆電上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ffice套裝軟體;Linux上有Thunderbird電子郵件軟體,但微軟系統小筆電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utlook軟體;不論是上網、電子郵件還是即時通訊,Linux小筆電上的「應用程式」都讓使用者操作得很沒有安全感。 基於「網路服務」概念的Android平臺,因為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似乎存在不錯的機會。Android平臺不基於 Linux桌面技術,我們不能將OpenOffice軟體,或是Firefox瀏覽器安裝在Android小筆電上,正好能與現有的小筆電做出相當大的市場區隔。因此有一個很好機會是,我們可以讓使用者很自然地不將Android小筆電與微軟系統小筆電拿來做比較。差異性與區隔性,讓Android小筆電浮現市場價值。 總結來看,現階段Android小筆電仍處於技術玩票階段,要讓Android介面適用在小筆電產品上仍有一些技術距離;Android技術平臺與典型的Linux桌面環境截然不同,Linux或微軟的應用程式,無法「移植」到Android平臺上,但這個技術上的大不同,正好給了Android 小筆電「差異化」的想像空間。產品定位方面,把Android做為取代微軟系統的想法,反而讓Android小筆電失去差異性;應將Android平臺做為「產品使用區隔」的有效工具。未來Android若真的能開發出適合小筆電的版本,一定是個很酷產品。...
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29, 2009 2:20 PM
HAL stub是與硬體關係最密切的軟體 HAL stub因為是以獨立的*.so檔形式,佈署於/system/lib/hw目錄下,同時,執行時期(runtime)是以提供操作(provide operations)的方式來運作,所以可以達到HAL的目的之一,即界面(interface)的設計。 再加上HAL stub是與硬體關係最密切的軟體,所以讓我們有了不同的思考。 Android分支(branch)工廠 定義好界面再實作stub,這樣的架構讓stub,也就是*.so檔,可以元件化(component)。HAL以物件導向的思考方式設計與實作。元件可以抽換或重用,再配合過去提到的「Android分支建立」觀念,「HAL stub 服務工廠」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提供HAL(與*.so)代工服務與解決方案 由驅動程式專業公司進行設計與開發,即軟體服務的一種想法,基於: 1. HAL stub軟體可封閉源碼,因此也較利於商業模式推展 2. 提供關鍵IC零組件封閉原始碼的HAL stub軟體
(Proprietary software) 3. 不但是「軟硬整合」,也是Android綁定硬體平臺的一種策略 當然,想法往往都是「有感而發」,現實面能不能執行又是一回事了。 ;-)...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1, 2010 3:14 PM
新的一年,祝福大家心想事成。開放源碼(Open Source)與開放平臺(Open Devices)是相當有意思的二個主題,今年,二零一零年,希望可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祝福大家,技術進步、研究豐碩。 今年,需要投注更多心力到Android相關的技術研究工作,以及產品規劃。去年,確實是頗為有趣的一年,自已也投入了相當多時間在技術研究、廠商交流以及教育訓練工作上。七個月多的時間,不斷巡迴台北、上海、深圳、北京四大城市,在這些城市進行Android以及Embedded Linux的培訓工作,其間,也和許多技術人員,以及廠商有許多交流,甚致深入的合作。 這段過程中,令人感受最深的,便是「快速成長」四個大字。 「二零零九年,大陸總計賣出一千三百萬輛台汽車。」有一天在前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出租車上,所聽到的一段新聞。大陸目前約有一百家汽車廠,一般消費者,從下訂到取車,可能需要長達三個月的時間。在一些主要城市,整條路上的汽車經銷商,甚致沒有一家有「現貨」可供銷售。 若以每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超越美國約5%來計算,中國的GDP在二零二零年,將超過美國。以每年8%來計算,到時生產總額也將再翻一番。今年,二零一零年,中國也要做好GDP超越日本的準備。不過,畢竟經濟這件事也不是做為技術工作者的我,能通盤了解的,除了平日讀讀新聞、看看發佈數據外,還是專注在技術本業上更實際一些,所以,在這裡分享一個技術工作上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指教。 有關BAE的應用,今年可能得到大幅度的份額增長。BAE的全名是Browser based Application Engine。這並非很新潮的技術,在另外二大手機作業系統:Windows Mobile與Symbian上,也都有這樣的應用。BAE其實不只是在手持裝置上,在Web Service或是個人電腦上,也都能看到它的踪跡。 重視開放平臺的BAE應用,把它加入產品設計與規劃的要項,是過去我給一家廠商提出的建議。過去,Android Market是個棘手問題,但現在開始,情況會有所改變。這是獨立應用軟體開發商或獨立品牌的好機會。Android Market的發展看起來將有很大的突破; 目前,在我所參與的一個技術工作上,已經將資源的分配由框架與底層的驅動程式,部份轉換到應用(Applications)的開發與研究工作上,就是希望在應用開發上加重比重。 上述提到的BAE技術,因為改變應用軟體開發的模式,也要多加的重視。 去年十二月,在教育部嵌入式軟體聯盟的一場開放手機研討會上,我邀請了北京的eoeAndroid社群做了一次遠端視訊連線,為現場同學做了一些Android方面的介紹。「社群是開放平臺的靈魂。」因為Android技術,出現了許多技術社群,「熱情」是他們的共通點。從eoeAndrod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這點,以及技術研究的精神「自身投入、明確務實」。台灣的0xlab也是一個典範,我們看見了追求技術卓越的熱情與貢獻,還有務實的精神。 因為Android的出現,eoeAndroid團隊一些人辭去他們原本的工作,一起為建立社群而努力。在周遭所認識的朋友裡,他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堅定決心的工作者。 回顧過去的工作,深刻感受到不同城市間的工作文化、技術發展重點或是想法,都有很不一樣的特色;技術研究是個有趣的工作,給自已的期許是,當一個稱職的執行者,努力並有效率地完成專案。...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3, 2010 6:54 PM
在堅果殼裡「In a nut shell」是一句英文片語,表示「簡單地說」的意思,與中文的「總而言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上網搜尋,還可以找到這個片語來源:知名的長篇史詩「伊利亞德(Iliad)」曾被製作成體積迷你的手抄版本,正因為這個迷你的手抄版本小到能放進堅果殼裡(in a nut shell),因此這個片語就被引申為「簡單地說」之意。 知名的電腦書出版商O'reilly就出版了一系列的「in a nut shell」。這個系列書藉的特色正如其名「簡潔、不托泥帶水」,「一頁抵十頁、一部抵十部」或許能說明堅果殼書的特色;意思是說,別人100頁的篇幅,往往堅果殼只需要10頁就足矣。事實上,這應該不誇張,因為現在很多書就喜歡拉篇幅、撐厚度;有些「用來佔地盤」的系列著作就更不用提了。不過,我們不該是以這種評論的角度,把堅果殼書跟其它書拿來做比較;因為,要出版一本著作,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任何書都有它的參考價值、還有作者日以夜繼的心血在裡面,這些心血都應該被尊重。這樣的形容,單純為了說明「堅果殼書」的特色。 「寫一本堅果殼書。」是我很早的目標,雖然過去也寫了許多書,但都還達不到我想像中的堅果殼書標準。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這個目標。 前天的日記曾提到,去年利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在做「巡迴」,不過這是平常工作之餘的活動;「研究」佔了我日常工作大約50%-60%的時間,透過課程巡迴與演講,除了可以分享部份研究心得外,也有助於調整後續的研究進度。在這七個月的時間裡,大致上都把Android Framework的內部設計以及原理做了研究以及整理,對於整體框架的實作,也準備了一份簡報,希望可以用「堅果殼」的精神,化繁為簡,用一種簡而易懂的方式,將複雜的Android框架設計放進堅果殼裡。 有鑑於此,今年希望規劃大約3場演講,親身說法,為大家說明堅果殼裡的內容。 如何把龐大的Android框架,簡單表達,儘量簡化而保持原始精神,確實是一大挑戰,但也很有趣。希望「Jollen 的 Android Framework in a Nutshell」演講,能成功挑戰這個難題。目前正在規劃第1場堅果殼演講,歡迎大家提供意見供活動小組參考。活動時間將另行公佈,期望與大家交流,並不吝指教。...
jollen 發表於 March 23, 2010 6:02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登於 CTimes零組件雜誌2010年3月號) 因為聯發科的解決方案、低價手機、不斷創新的外觀設計、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技術螞蟻大軍等要素,造就第一個深圳手機產業的奇觀「山寨機」。在抄襲與非正統的「模式」下所開發與製造的手機,就被暱稱為「山寨機」,意謂拷貝與強取之意。 過去也曾經在本論壇提到的本土品牌廠天宇朗通,是以山寨機起來,轉型為本土品牌製造商的代表。過去一年來,因為受到 Android 開放平臺的影響,讓這批所謂的山寨大軍開始思考國際化與品牌化的道路。Android 作業系統讓這些手機商感受到「自主」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由以下二個技術層面來討論。 第一、開放的作業系統,讓山寨手機商開始有了能「自由使用」的軟體;使用這個開發軟體,便可以不會「直接」受到軟體原廠的控制與限制,在產品開發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第二、開放的作業系統,讓山寨手機商能開始真正思考,「構建自有軟體團隊」的可行性與做法;自有的軟體團隊,可以針對市場或客戶的需求,進行開發與軟體的客製化。 由此看來,「使用上的自由」以及「針對市場做軟體客製化」是山寨轉型需要掌握的二個力量;另人振奮的是,山寨大本營所在的深圳,有了更成熟的產業與資金環境,給了新創自有品牌產品一個難得的好機會。過去山寨品牌化都是個案,現在山寨品牌化已經變成一個現象,氛圍已經形成,許多山寨機製造商對於「自有產品」、「自主解決方案」以及「自有品牌」展現強烈的企圖力,未來將成為不可漠視的力量,山寨大軍的轉型,成為下一個手機產業的關鍵影響力。 山寨品牌化,以及走向國際銷售,供應鍊管理是首要加強的能力。借助台灣供應鍊及供應鍊管理能力,可使山寨品牌化的腳步跨出大步。具體實行上,提昇供應鍊端的價值是必要工作,為不致淪為單純的零件供應商,可以思考幾個具體的做法,由小地方逐步完善。單純就技術面來看,幾個提昇價值的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提供關鍵零組件更精緻的軟硬整合服務,以服務增加本身價值,並思考開源模式的助益或可能帶來的影響力。第二、提供更完整的平臺解決方案,形式上更像是一個 turnkey key solution 或是公板,這方面台灣有許多掌握關鍵技術的硬體廠,都有很不錯的做法。第三、為產品製造應用軟體,模式上可以和硬體綁定銷售。 山寨大軍若能成功帶起品牌革命,成功走向品牌化與國際化,這個影響力對大家都是有助益的,若能正面看待、樂觀因應,這又是一個開放平臺潮流裡的一個大機會。...
jollen 發表於 July 18, 2010 11:12 PM
自由,而不是免費啤酒 (註1)。 Rinascimento, FOSS or FLOSS (free/libre/open source software) 神權至上的時期,被稱為「黑暗時期」,在 14 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打破這個現象。也就是說,黑暗時代,神權至上,可能有很多像是「魔法」的東西,或是很多霍格華茲魔法學校(註:哈利波特的學校);文藝復興後,很多近代科學開始發展,生活在此時期後的人類,哈利波特稱之為麻瓜(Muggle,指沒有魔法的人)。 在 13 世紀晚期,義大利中產階段因為生活上的富足,開始尋求更優雅與時尚的生活,於是萠生「脫離神權」的想法。知名詩人「但丁(1265-1321)」的出現,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始。於是,「個人主義」,也就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產物之一,開始發展。許多耳熟能詳的「大師」,也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出現,例如:米開朗基羅(忍者龜);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等,高中時期最令我頭痛的近代科學,有了重要的發展。 用近代的網路現象來比喻,文藝復興運動很像是 Web 2.0。出現很多新現象,例如:個人主義的興起,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創作,發表成果,這裡的「個人主義」指的是「好的」個人主義,例如:分享、討論、知識交換,而不是自私的這種個人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經典創作「聖彼得大教堂」花了 120 年的時間建造,由多位大師共同創作而成,很像是 Web 2.0 時代的「共筆」或是「協作」。Linux kernel 是網際網路時代,社群協作的重要創作之一。今天我們使用的 Android 手機,都是運行於 Linux kernel 軟體之上。 聖彼得大教堂,肯定是背包客必定點名的景點,這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聖彼得大教堂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完工,當然不可能是由同一位建築師獨立完成,參與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建築師有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小莎迦洛,這也是聖彼得大教堂的特色;現今,自由軟體界,稱重要且具代表性的 developer 為「大神」。感謝以上四位大神的共同協作,讓我們在 700 年後的今天,能親眼目睹這個偉大的建築,能欣賞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繪畫與雕刻。 文藝復興運動,就像 Internet/WWW 的出現,以及後來的...
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17, 2010 11:41 AM
嵌入式系統畢竟是一個需要高度「軟硬整合」的技術工作,這和過去台灣所熟悉的「PC」是很不一樣的工程。過去把 PC 模組化,大家可以分工生產個別模組,組裝後,安裝作業系統以及軟體。把這個思惟用在嵌入式系統開發上,可能會產生一些盲點。 以 Android 作業系統為例,廠商都能取得 reference code,以及 Android 使用許多開放源碼專案的成果,因此技術人員能進行更精緻的技術工作,例如:針對處理器優化編譯器。過去,把硬體做好,再安裝微軟作業系統,是台灣習慣的模式,但廠商無法取得源碼,最多只能使用 API 進行開發,所以直接取得能支援硬體的作業系統,是微軟模式的特色。 近期與許多經理人洽談 Android 產品的合作,發現微軟習慣真是如影隨形,以舊思惟思考新的產品,可能有許多盲點。產品研發的根本是技術,尚未脫離技術工作階段時,把專業的工作交給專業,是最基本的態度與責任。以下是小弟的一些個人看法,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讓專案的成敗由技術決定,而不是身段與心態。請不吝指教。 嵌入式系統技術講求整機開發 如同一開始提的,嵌入式系統是非常講求細節的工作,所有的細節是為了讓軟體與硬體有更好的整合性,效能與穩定性的期中考卷,技術工作者必須努力交出及格的成績單。嵌入式系統的技術細節,往往超乎技術人員自已的想像。 過去的 PC & NB 研發工作,努力把硬體做好,用更快的處理器,把作業系統安裝到硬體上。「直接把軟體安裝在硬體上」,不管是硬體工程師,或軟體工程師,都不需要考慮軟硬體間的細節。所以,PC & NB 是一種不必過度講究開發細節的工作。 現在把 Android 放到 ARM 平臺上,開發手機,不但需要把 Android 提供的 reference code 做實作,更要進行許多細節的工作。幾個大細節像是: 1. Android 提供的 reference Launcher...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3, 2011 1:06 PM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0年12月) 2011年是Android揮軍平板電腦的重要一年。 AP+OS+APP主導產品開發,AP(Application Processor)應用處理器是產品主板(PCBA)的靈魂,主要的功能是用來執行作業系統。OS(Operating System)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應用軟體的執行環境,並負責驅動主板上的所有硬體。APP(Applications)則是基本作業系統所撰寫的應用程式。 作業系統有近二十年來,不斷蓬勃發展,並採取社群模式開發的Linux kernel。應用程式部份,有Google提供的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以及Android API標準。應用程式開發者基於標準API撰寫各式有創意的應用程式,產品開發商或硬體製造商,可基於AOSP的架構以及API標準發展產品。對產品開發商的優點是,基於AOSP架構與API標準所發展的產品,可搭載「現有的 Android 應用程式」。意思是,Android Market或第三方來源的各種Android應用軟體,「很早就為我們的產品準備好了」。 因此,AP+OS+APP的產品公式,可等價於AP+Android Application Framework+Developers。這讓產品開發的思惟很不同,但也可以很傳統,取決定產品本身的定義。以下是幾點「很不同」的想法,提供大家參考指教。 第一、Android Application Framework的開發強調「相容性」。這個相容性並不是傳統上的「硬體相容」或是「舊版本軟體相容」,而是「API相容」。如同上述所提,當一個 Android框架無法開發到API相容時,「很可能多數的現成軟體都無法正常執行」。開發Android產品不是只為了硬體,而是要支援網路上「現成的各種軟體」。消費者可能無法接受一個API不相容的Android產品。大部份的應用開發者都基於標準Android SDK做開發,此時,API不相容的產品,會讓這些應用軟體無法執行。因應這個問題,Google提出了CTS套件,希望廠商開發的 Android 框架與產品都可以通過CTS(Compatible Test Suite)測試。 第二、開發軟體是「設計導向思惟」。寫程式(Coding)並不等於做軟體(Software),寫code可以很straight forward,意思是,大家可以通往直前,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發揮,程式碼怎麼寫,很自由心證。但是做軟體就很不同了。以Android框架的開發為例,寫code要考慮架構,要先做設計(OOD),要驗證設計的正確性,同時也要達到重用(Design Reuse)框架設計的要求;所以開發Android框架,是在一套系統化且制式的規模下進行,寫code受到規範。過去硬體商寫code是為了驅動硬體,或驗證硬體,現在要擔綱軟體開發的工作,coding的思惟就要改變。 第三、這是開放平台。開放平台(Open Platform)與開源軟體(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是二個概念。開放平台代表開放API給開發者使用,或是開放Platform Builder供製造商使用,製造商很可能無法取得內部的實作源碼(Implementation source),取而代之的是一個configurable的環境。意思是說,AOSP版本的程式碼很可能永遠都是reference code,廠商自已的implementation也不會公開源碼。Android裡的Launcher是reference Launcher,Android裡的rild也只是reference code;大部份implementation是reference...
jollen 發表於 March 30, 2011 11:10 PM
(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3月) 今年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大年,重量級的國際品牌,幾乎都已進入這個戰場。除了應用處理器與面板外,還有幾個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包括:DRAM、FLASH與感測元件,也是觀察要點。軟體部份,近期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 Nokia 事件,若 Nokia 確定投靠微軟陣營,對Symbian與 MeeGo的影響力無非是一個重傷害,Android也確定會成為主角。讓我們來「細看」這個主角幾個重要的發展藍圖。 第一、強化Web Application支援性,過去也在本論壇裡介紹過的Mobile Widget也是相同的技術。Mobile Widget是OPhone作業系統提供的特色,從各版本的Android發展歷程顯示,Web Application的支援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重心。基於WebView元件所打造的Web Application功能,是未來重要的手機應用軟體技術。 第二、視窗化。Android 2.x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採取「瀏灠式」的架構,也就是每個應用程式的畫面,就像是一張「頁面」。在手機上操作應用程式,就好像在閱讀並切換頁面。針對較大螢幕的產品來說,「視窗式」瀏灠比較能符合過去使用者的習慣,也較為適合「多工式」作業系統。因此,Android3.x作業系統加入了視窗化的架構,讓使用者可以同時操作多個「視窗」而非頁面。 不過,Mac OS的發展趨勢做法有點不同。使用在MacBook Air上的作業系統是視窗式瀏覽,使用在iPad上的作業系統除了採取頁面式瀏灠外,也加入許多「平板專用特色」。現在,這些特色將被移植到MacBook Air產品裡,讓平板專用特色也能在「個人電腦」型的產品上使用。 第三、SDK。產品開發化將提供自有特色的API成為重要特色。在 Android 2.3 SDK 裡,大家都能發現「Samsung Mobile Add-ons」,這是Samsung針對Galaxy系列產品所開發的API,使用這些API能開發自有特色的應用程式。在Android作業系統框架裡加入API,並提供客製化的SDK並非難事。但重點不在於如何製作客製化SDK,而是在「讓API突顯硬體特色」。 第四、Native 化。客製化API目的是呈現產品特色,因此軟硬整合技術是關鍵。客製化API另一個目的是提供給「開發者」,因此API的「意圖」尤為重要。從軟硬整合的角度來看,Android將會有更大幅度的更新,特別是「Native 化」。Android 2.3 在部份硬體單元(Component)做了一些架構調整。隨著 AOSP 程式碼的大幅進步,硬體廠需要加強對 Android HAL 的技術掌握度。 為什麼在過去的 Android OS 裡,HAL...
jollen 發表於 April 9, 2011 12:12 PM
Honeycomb到位:Android成為平板作業系統的關鍵特色 多項重要技術的推出,讓Honeycomb成為真正的平板電腦作業系統。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4月份) 一場iPad 2的發表會上,賈伯斯以「copycats」來形容Android平板電腦大軍,著實給了一記當頭棒喝。不過這也是事實。在iPad取得大成功後,Android大軍很快地轉向了平板電腦市場。原本定位在智慧型手機的Android 2.0作業系統,也開始進行專門針對平板電腦的版本開發。如今,Android 3.0平板電腦終於正式開賣了,讓我們從技術角度來看,讓Android成為真正平板作業系統的是哪些關鍵特色。 首先,不得不提的重要技術就是「多核心支援」,這是Android 3.0的重要特色,也是Android首次支援多核心架構。Android 3.0在Dalvik VM與Bionic均做了修改,讓Android能開始支援多核心,讓Android在雙核心的Cortex-A9處理器上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第二,新的UI框架,這是Android 3.0的重點。Android 3.0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支援較大的螢幕,例如:平板電腦。因此,Android 3.0在UI框架方面做了大幅度的修改。例如:加入了Fragments功能。Fragments,這個新的設計,可以將Activity切割成不同的subcomponent,可應用在需要「multipane」的UI開發上。在iPad上也常見此類型的應用程式。 第三,Animation與Clipboard也是Android 3.0的更新重點。為了讓UI操作有更佳的體驗,Android 3.0加入了全新的動畫框架。針對「平板」的使用特性,Android 3.0加了新的Clipboard框架,即剪貼功能。從產品的角度來看,Clipboard是平板電腦的一項重要功能,它讓應用開發者可以為自已的應用程式加入基本的編輯功能。過去在中小尺吋的手機產品上,要讓應用程式提供基本的編輯功能並不是很方便,因此手機軟體是以「操作」為主;現在,在大尺吋的Android平板上,已經能加入基本的編輯功能了。 最後,3D運算也是Android 3.0平板的重要功能。除了支援更佳的硬體加速外,Android 3.0還加入了一項稱之為Renderscript的技術。透過Renderscript技術,應用程式開發者可以很方便地以撰寫script的方式進行3D運算;Renderscript被儲存為*.rs檔案,並且透過Android SDK開發工具編譯為bytecode形式,並打包在*.apk裡。 Renderscript是為了高效能的3D rendering與運算所開發的技術。Renderscript的語法非常類似C語言(實際上是C99標準),透過這項技術,開發者可開發更有視覺效果的平板軟體;例如,電子書軟體,可能就會大量採用這項技術。Renderscript的技術其實早在Android 2.1(Eclair)就已存在,當時的Renderscript技術尚未發展更熟,編譯器也是基於acc來發展,因此較沒有被重視。 如今,Honeycomb已經有發展成熟的Renderscript技術,也改用效能較佳的LLVM編譯技術,Renderscript API與相關開發工具也已經公開在Android 3.0 SDK裡,想見未來Honeybom平板電腦將有比Android手機更豐富的視覺效果。 另外,Android 2.3/3.0的區隔,可以從技術面來看。Android 2.x針對中小尺吋螢幕的應用,例如:手機;Android 3.0針對大尺吋螢幕的應用,例如:平板電腦。中小尺吋與大尺吋的分界技術上沒有明顯的界線,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一般認為是以7吋做為分界。 因此,使用10吋面板的Android平板電腦,就採用Android 3.0作業系統。 從產品面來看,以單核心為主的產品或中小尺吋裝置,仍會使用Android 2.3;以多核心為主的產品,或大尺吋裝置,將會採用Android 3.0作業系統。未來的產品開發,將是Android...
jollen 發表於 May 30, 2011 11:29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 2011 年 5 月號) 新一波的產業核心競爭力,有一個最簡單的答案,那就是「軟體」。軟體不只是「程式碼」與「技術」的代名詞,而是代表了整個新時代,從產品面來看,就是「創意」、「社群」與「網路」。「軟體提升附加價值」、「軟體才是產品的核心」等口號,不再是「下一波」產業的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了。 近期台灣許多大廠,不約而同,大舉招募「軟體工程師」,說明軟體反客為主,將在「硬體成本競爭」時代自創格局。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經營教育訓練市場多年,最近也發現到許多過去沒有的有趣現象:人才移動很M型,自有開發能力很M型,建立軟體能力意識很M型。 第一、要人、找人 vs 找不到人。這是過去幾年沒有過的現象,可以說是「幾乎所有」的科技廠,都在設法招募優秀的軟體人員,以提升公司的軟體能力。軟體相關的招募需求旺盛,前所未見。從目前開放出來的軟體職務,以及招募現況來看,呈現相當兩極的現象。頂尖人才或即戰力,幾乎都往少數科技大廠移動,更多廠商開放出來的職務則是乏人問津,顯見「軟體」的新時代,公司的號召力、形象、品牌、活力與產品等,才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第二、委外、再委外 vs 自有開發能力。因為Android前景大好,有不少軟體外包的案件,為數可觀;廠商也大舉採取委外方式,「設法解決一些技術問題」。不過,有一點可以讓我們思考的現象是,有軟體開發「丟包」需求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廠商,甚至是一些二線品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是設法提升自我的軟體開發能量,建立自已的核心價值,委外不再是面對軟體時代的良好解決方案。有能力自製軟體的,大多數都是大型產品公司,或是小型新創軟體公司。台灣品牌找深圳山寨做「代工」,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內部軟體人才的培養。從事教育訓練多年,很明顯感受到,這一年公司對內部軟體人員養成的重視。不單單只是從這一年接受內訓委託案的數量來看,更可以從廠商心態轉變來看。很令人感到興奮的是,廠商不但有強烈的「建立軟體團隊」意識,更願意投入資源,培養內部團隊。大部份具規範的廠商,積極採取內部培養的方式建立軟體能力,這與中小型廠商的「委外」做法,大相逕庭。現在的現象是,有人積極培養軟體能力,也有人認為仍必須做成本競爭,軟體只是附件。 最後,這是個人看法。不過是招募、委外或內部養成,都能有效地解決「軟體開發面」的問題,但就像我們知道的,軟體是「網路」、「應用」、「創意」、「社群」、「產品」等多面向的技術,除了開發技術外,產品規劃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台灣一些品牌廠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提升產品經理人對軟體的認知,才能擺脫「硬體思惟」,擺脫「成本、規格與 BOM」的硬體勝利方程式 (Hardware);有了軟體,應該來做真正的「產品 (Product)」。...
jollen 發表於 June 29, 2011 11:24 PM
文/Jollen(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 2011 年 6 月號) 「開發 Android」是台灣科技業的全民運動了。未來幾年,如果要尋求更大的突破,並提升整體軟體開發能力,根本的做法與策略為何?個人看法是「落實軟體工程的基本教育」。以下是個人對於「軟體人才培養」的看法與心得,請不吝指教。 提昇 Android 軟體能量,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架構分析」的工程師。架構分析需要考量的層面較廣,包括技術面與產品面。軟硬整合的工作,幾年前訴求的是硬體驅動程式與系統軟體,主要工作是效能的提昇與優化,這是從硬體層面思考的軟硬整合。從產品層面重新思考軟硬整合,涉及的層面會放大至中間軟體(Middleware、Application Framework)、應用程式(Application)以及網路服務等。 架構分析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於了解 Application Framework 與驅動程式(硬體)間的關係,使用各種現有的技術來整合系統,並提出更好的架構設計方案。架構分析的技術屬於「軟體工程」領域,而不是硬體或系統程式領域。但具備驅動程式與硬體經驗,可以幫助工程師找出更好的架構設計方法。 Android 是軟體框架的技術。台灣廠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過去積累大量的IC設計、硬體主板、驅動程式與系統軟體經驗,若能補足軟體框架的分析與設計能力,未來競爭力將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因此,導入架構分析技術,培養架構分析工程師,理論上能讓我們發揮這項得天獨厚的能力,建立獨特的競爭力。這也是三星(Samsung)正在積極進行的工作。 落實軟體工程教育是根本,必須從教育做起。軟體工程所討論的「軟體框架」就像資訊科學的「位元運算」一樣,屬於通識學科。軟體框架技術,重度依賴這些基礎學科:物件導向(OO)、物件導向語言(OOP)、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OOAD)、分層架構設計、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s)等,這些知識缺一不可。 軟體框架 (Software Framework ) 的四大特性 以下針對軟體框架做簡單的說明,以做為研究「軟體框架」的起步點。軟體框架具備四項特性:控制點反轉、預設行為、不可修改性與擴充性。第一、控制點反轉(Inverse of control),整體來看,控制應用程式執行流程的人,是軟體框架,而不是應用程式本身的函數呼叫關係。這與一般循序式的結構化語言(如:C語言)很不同。 第二、預設行為(default behavior),軟體框架本身都有預先設定好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都是預先定義好後,才釋出軟體框架。所謂的「行為」範圍廣大,例如同步呼叫、非同步呼叫、阻塞式I/O等。 第三、不可修改性,這是軟體框架相當重要的觀念。以 Android 為例,其 Application Framework 的程式碼「不能」修改,開發者「不能直接改 Code」。意思是我們下載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程式碼後,不能直接修改框架層的程式碼。若直接修改...
jollen 發表於 July 6, 2011 4:15 PM
先前談了有關「架構分析工程師」的重要性,在這裡再分享「為什麼研究架構」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值得業界投入。 架構分析與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透過較為有系統的方式找出問題的起因,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研發工作上,可以大幅縮短開發時間。從專案的角度來看,有二個好處: 縮短自行摸索時間。在有經驗者的引領下,從學習、訓練、實習、經驗累積到開發案參與,都有明確的方法;在技術工作上,可立即了解每個技術議題所涉及的背景知識。在真正專案開始後,能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解決問題。系統廠普遍存在一個老問題,就是「try-and-error」的解決問題方法。從架構分析面著手,能了解問題可能發生的層面,逐步縮小範圍,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實務角度來看,「Research」是為了解決問題,完成工作任務。 因此,「架構分析」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與「縮短摸索時間」的良方。學術上的「做研究」是為了學問,但業界做研究,很大一部份是為了解決問題,目的大不同。因此,研究工作、研究型軟體公司,或是顧問公司,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究工作在追求更大範圍的收獲 不過是縮短摸索時間,或是解決問題,關鍵都在「時間」這項資源上。架構分析導向的問題解決過程,確實能加快解決問題的時間。反之,有時在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後,常常會有走了很多冤枉路的感覺,「要是當初知道這樣做,早就解決問題了」,可不是嗎? 不過是自行投入技術研究工作,或是尋求與技術研究公司合作,雖然一開始會有「沒有產出」,或是「不夠具體化」的感覺,也會感覺前期的投資沒有回收;但是,如果看得更長遠,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最後,總結看法並簡單翻譯,「研究工作長遠來看,當可創造新的營收來源」,因為研究者能以創作心態做產品,製造者是以成本心態做產品。...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18, 2011 10:39 PM
Google 過去四年來對 Android 應用程式框架的貢獻巨大,可視為「資訊科技整合」的一個代表作,購併 Motorola Mobility Inc 後,除了媒體所討論的專利議題外,Google 更能從 Motorola Mobility 身上,學習到寶貴的軟硬整合經驗,這是更重要的進步。一般認為收購之舉是衝著專利而來。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到的是 IBM 也擁有許多作業系統專利,不久前,Google 也「一籃子」收購 IBM 專利,因此,Motorola 嫁進 Google 大門,專利議題應是主因。以下從「非專利」面分享一些個人看法,請不吝指教。 自有能力 vs 重度依賴 台灣硬體廠學習軟體的速度緩慢,對 Google 有很高程度的依賴。在 Google 購併 Motorola Mobility Inc 後,紛紛對 Android 的開放性提出質疑,並且認為 Motorola 將取得更多的 Android 資源,其它廠商或將淪為「二等公民」。 台灣硬廠對軟體的高度依賴性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從 Wintel...
jollen 發表於 October 3, 2011 2:53 PM
趨動台灣的硬體產業創新:10個觀念建立開放硬體專案 (文/Jollen Chen,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10月號) 硬體產業需要融入「軟體」、「應用」與「社群」的元素,才有創新的力量。台灣的硬體產業如何創新並尋找新的機會,開放硬體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台灣硬體業者,在開放硬體運動上,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以下以簡單的10個觀念,協助台灣硬體廠建立開放硬體專案。 第一:提供硬體元素 (Hardware Components) 以Arduino社群為例,它提供一個可供硬體愛好者「DIY」的元素,愛家利用Arduino提供的硬體來連接週邊裝置,例如:電器用品,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由開放硬體計畫由銷售的硬體,以簡單易用為原則。 第二:整合式開發工具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除了有簡單好用的特性外,軟體也是一大關鍵;最重要的軟體莫過於開放工具。目前開放源碼的軟體開發工具眾多,如果可以讓硬體的開發工具更容易上手,使用並整合至現有的開發工具,肯定是最佳的想法。 第三:決定程式碼授權與內容授權條款 (FLOSS & CC License) 開放源碼(FLOSS)的眾多授權條款中,GPL(v2/v3)、BSD系列、Apache 2.0與MIT條款都是主流條款,也廣為使用。內容的授權條款則是以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系列為主。不管是開放源碼、開放硬體、開放設計或開放內容,都要以這些授權條款為主。 第四:創造獨有精神象徵 (Symbols) 象徵可以是口號、符號、圖形等,或是建立完整的CIS系統。但是,若是借開放名義,行商業之實,很容易產生反效果。因此,並不建議基於企業現有的 CIS 系統,來進行這項活動。 第五:扮演適當的身份 (Sponsor is good) 如上述所提,勿假借開放名義行商業之實;但是,並不是要企業扮演慈善家,只有付出或貢獻,企業透過開放硬體社群,目前是為了創造新的商業機會。開放硬體運動是雙向的,硬體廠有貢獻,當然也可以有收獲,以「贊助商」的角色協助營運,並扮演初期創辦者的角色,都是很好的做法。 第六:社群經理人 (Manage Results not People) 從企業是開放硬體計畫的「成立者」來看,急於將社群的產出,連接到企業商業利益, 將很容易出現「控制」社群的行為。硬體廠需要了解的是,在開放硬體的計畫裡,沒有經理人:沒有任何計畫需要被管理,沒有任何社群的自發活動需要被管理。 社群與商業利益的良好結合,會是社群能長久經營的關鍵;這項工作也需要專業經理人,但經理人不是駐守在社群裡,而是在企業內部。因此,這裡指的社群經理人,並不是管理社群的人,而是善於收劍社群的產出,將之轉化為商業模式的專家。 簡而言之,企業內部的社群經理人,在於管理產出物,而不是社群本身。...
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5, 2011 6:25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11月號) 經過10個月的等待,最新的Android源碼,千呼萬喚始出來。Android開始源碼專案,稱之為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即AOSP),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3,下一個AOSP將會是4.0。Google跳過Android 3.0的原因,據信是因為「Android 3.0程式碼不適合開源」,從技術面的角度來看,可能是碼源的組織結構尚未建全,以及架構設計並未經過全面驗證。 Android 4.0 跨裝置作業系統 從目前已公開的Android 4.0 SDK來看,確實是一個「跨裝置」的作業系統。代號為Ice Cream Sandwich的Android 4.0強調「手機與平板」通用,在新特色列表裡,我們也能發現,應用程式面的特色增加不少。事實上,這次Android 4.0的發佈,Google並沒有說明框架或底層技術細節的變動,而是強調應用軟體面的新功能。 Android 4.0可以說是Android發展史的「第三個重要時代」。熱呼呼的Android 4.0源碼即將到手,廠商應該如何調整接下來的研發策略?在此提供一些想法,請不吝指教。 軟體與產品公司興起、ODM 模式走入尾聲? 第一、產品公司的利基已經顯現。第三個Android發展時期,即Android 4.0的時代,訴求已經很明顯,那就是「應用軟體」。重視應用軟體,並不等於組織一個應用軟體研發團隊。實際上,Android Market近20萬個軟體,都是最好的「創意庫」。因此,Android 4.0對於產品公司特別有利基點,因為有了自有產品,才有機會專注在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整合,發展創新特色。 第二、系統廠應消除研發累贅。所謂的研發累贅,廣義上來說,可以是符合以下二個條件的工作:1. 重覆性工作、2. 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重覆性工作視廠商性質不同而定,例如:感測器研發系統廠,「Android 移植」就是一個重覆性工作,因為接下來,廠商將能直接由「社群」或是「處理器原廠」取得完整度很高的參考設計,只需將重心放在感測器本身的整合,以及應用層面的創新等工作即可。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說明在第三點。 走錯研發方向、修正成本相當昂貴 第三、研發成本很低或無限大。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內容千羅萬象,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技術研究」。技術研究的目的在於「精確掌握接下來的軟體與技術趨勢」,例如:多核心(Multi-core)接下來的主流會是「異質性」或「同質性」模型。這樣的能力通常只有專家型公司辦得到,例如:知名的技術服務公司Infosys就是一個例子。Infosys曾經提過,「當企業無法跟上技術變化,創新過程將變得緩慢」,因為一但走錯研發方向,修正錯誤的代價將極為昂貴。因此,技術研究是自組團隊,或尋求專家公司的協助,需要經營者的智慧。 彼得杜拉克:「巨變時代、徹底改造」 以上三個想法,主要是推測Android 4.0降臨後,產業現況可能會發生的化學效應,並取其重,當然還會有更多的變化,不只於這三個想法。面臨變化,新策略的制定,過去的經驗是否有幫助,這可能需要省思。企業經理人,可以從彼得杜拉克「巨變時代的管理」一書中找到一些想法,包含「徹底改造」也是巨變時代的一個藥方。...
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5, 2011 4:05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零組件雜誌,2011年11月號) 經過10個月的等待,最新的Android源碼,千呼萬喚始出來。Android開始源碼專案,稱之為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即AOSP),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3,下一個AOSP將會是4.0。Google跳過Android 3.0的原因,據信是因為「Android 3.0程式碼不適合開源」,從技術面的角度來看,可能是碼源的組織結構尚未建全,以及架構設計並未經過全面驗證。 從目前已公開的Android 4.0 SDK來看,確實是一個「跨裝置」的作業系統。代號為Ice Cream Sandwich的Android 4.0強調「手機與平板」通用,在新特色列表裡,我們也能發現,應用程式面的特色增加不少。事實上,這次Android 4.0的發佈,Google並沒有說明框架或底層技術細節的變動,而是強調應用軟體面的新功能。 Android 4.0可以說是Android發展史的「第三個重要時代」。熱呼呼的Android 4.0源碼即將到手,廠商應該如何調整接下來的研發策略?在此提供一些想法,請不吝指教。 第一、產品公司的利基已經顯現。第三個Android發展時期,即Android 4.0的時代,訴求已經很明顯,那就是「應用軟體」。重視應用軟體,並不等於組織一個應用軟體研發團隊。實際上,Android Market近20萬個軟體,都是最好的「創意庫」。因此,Android 4.0對於產品公司特別有利基點,因為有了自有產品,才有機會專注在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整合,發展創新特色。 第二、系統廠應消除研發累贅。所謂的研發累贅,廣義上來說,可以是符合以下二個條件的工作:1. 重覆性工作、2. 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重覆性工作視廠商性質不同而定,例如:感測器研發系統廠,「Android 移植」就是一個重覆性工作,因為接下來,廠商將能直接由「社群」或是「處理器原廠」取得完整度很高的參考設計,只需將重心放在感測器本身的整合,以及應用層面的創新等工作即可。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說明在第三點。 第三、研發成本很低或無限大。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內容千羅萬象,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技術研究」。技術研究的目的在於「精確掌握接下來的軟體與技術趨勢」,例如:多核心(Multi-core)接下來的主流會是「異質性」或「同質性」模型。這樣的能力通常只有專家型公司辦得到,例如:知名的技術服務公司Infosys就是一個例子。Infosys曾經提過,「當企業無法跟上技術變化,創新過程將變得緩慢」,因為一但走錯研發方向,修正錯誤的代價將極為昂貴。因此,技術研究是自組團隊,或尋求專家公司的協助,需要經營者的智慧。 以上三個想法,主要是推測Android 4.0降臨後,產業現況可能會發生的化學效應,並取其重,當然還會有更多的變化,不只於這三個想法。面臨變化,新策略的制定,過去的經驗是否有幫助,這可能需要省思。企業經理人,可以從彼得杜拉克「巨變時代的管理」一書中找到一些想法,包含「徹底改造」也是巨變時代的一個藥方。...
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11 11:39 A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12月號) 現在已經是軟體的時代了,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發生,部份軟體公司,「想連硬體設計都一起做」;許多硬體公司,積極想在軟體層面有所突破。從技術上的做法來看,軟體整合是硬體廠尋求突破很好的方向,但技術性太高。因此,若以軟硬結合取代軟硬整合,也就是硬體廠結合軟體公司,成為伙伴關係,或許是另一個不錯方向。 軟硬整合的難度有多高?Steve Jobs打從創立蘋果之初,就決心走軟硬整合的路,今天許多偉大的產品,雖然並不光靠「軟硬整合」技術取勝,但單就技術面來看,這肯定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因此,硬體廠與軟體公司結合,成為策略合作伙伴,將是比較聰明又有效率的選擇。另外一個原因是,軟硬整合做得好,長期來看,應該要往消費性產品公司的願景邁進。 這半年來,為許多企業進行訓練工作時,可以感受到「決心改變」的氣氛;最特別的是,過去一些被認為是純硬體廠的企業,正努力地尋找好的「軟體策略」;因此,在這裡提出一些個人觀察與想法。 第一、軟硬結合。技術研發上,硬體廠透過軟體公司的協助,可以為硬體建立更多價值,並且也能在新商業模式的建立上有所突破。因此,與軟體公司或是軟體團隊,建立伙伴關係,並且學習新的軟體研發管理模式,是重要的功課。建立與軟體公司的伙伴關係,並且成功打造突破性產品的成功例子,當屬三星的手機產品。伙伴關係是一種共生系統架構(Ecosystem),對硬體廠來說才是最有利的做法,因為可以建立軟體伙伴對自已的認同感。 第二、研發管理。過去的軟體研發,特別在台灣,都是屬於門內做法(In-door),意思是招募自有的軟體工程師,並在內部完成研發專案。現在,有許多專案在初始階段(Initial Development Pase)都是採用戶外做法(Out-door);簡單說,就是我們談論很久的社群模式,透過外部力量來完成工作。 軟體的研發方法不一樣了,關於這點,或許可以從我個人經營的軟體服務業務來說明;目前與客戶進行的部份軟體專案,客戶也接受了新的做法,讓社群上的個人開發者參與專案。因此,若採用戶外模式,專案的成功關鍵因素,在於是否能建立正確的研發管理方法。 第三、軟體是知識。軟體並不是程式碼,而是「知識」。知識包含想法、創意與專業學科等等。過去在本論壇,也和大家分享過「寫程式並不等於做軟體」的觀點。由於軟體是無疆界的「知識」,因此,策略與專案內容的擬定上,「不應該以硬體平臺做為出發點」;這是過去一直不斷發生的問題,許多計畫都是以硬體角度出發,容易因小失大。簡單說,專案的出發點,以及結果,「都只是在為硬體寫程式」,這是過去近二年觀察到的問題。 一直以來,硬體廠把軟體視為附屬品,或是將軟體公司做為外包廠的現象,在這半年來有了相當大幅度的轉變。這是一個以軟體為主的新時代,台灣硬體廠雖然一開始應變速度慢,起步也較晚,但是觀念的轉換速度卻很快,希望大家以期待的心情來看待。...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1, 2012 9:45 A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2年1月號) 軟體取代硬體成為主流價值 觸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成功,正式宣告軟體與網路時代的來臨,這表示硬體獲利模式時代的結束,以硬體為主的商業模式,成為上一個世代的故事了。軟體是產品開發的主角,這已經是大家所公認的主流價值。 因此,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台灣有許多硬體公司,已經將軟體列為重點項目,除了利用軟體提升硬體的價值外,也提供軟體服務的新商業模式。 軟體取代硬體,成為主流價值的時代,有更多非技術面議題需要探討。除了專利問題外,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幾乎被遺忘的重要議題,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一個非技術面議題 現今市場上流通的產品,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採取開放平臺與開源軟體。我們都知道,軟體太重要了,所以企業開始大量投入軟體研發。但與其說是「軟體研發」,不如說是「軟體工程」;因為,這些軟體有相當高的比例都是開放平臺或開放源碼,意思是,絕大多數,甚致是全部的軟體,都是取之於他人(透過網路),而非自行「研究」與「開發」,所以事實是,我們都是在他人的基礎之上做工(工程)。 也就是說,現今企業「從零開始」開發真正私有程式碼的比例變得相當低。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可能有99%的程式碼都是外來,例如,使用Google提供的Android程式碼;又如,網路上數以萬計的開放原始碼計畫 (Open source software)。可能只有1%或更低的比率,是私有的程式碼。 因此,我們將產品上的程式碼分為「公眾財」與「私有財」二大類。開放源碼採用的 GPL 或 Apache 是屬於一種公眾財概念的授權 (License),無論是取得、散佈、重製或修改等,都要遵守授權規劃。例如:Linux 核心的修改必須遵守 GPL (Version 2) 的授權聲明,確實公開原始程式碼。過去一些企業經常採用「Delay Open」,即產品發佈後,儘量托延公開程式碼的時間,但 [這個做法可能仍有一些疑慮]。 透過一些「軟體架構設計」的方式,可以讓企業在公眾財的程式碼裡,加入「私有財」的程式碼。私有財的程式碼,完全由開發商自行撰寫授權條款,即授權方式是自行決定,而不是採用公眾財授權。例如,Android 的 HAL 架構,便具備這樣的空間。架構設計,有時並不只在解決技術問題,有些也在解決一些關鍵的非技術問題。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發現,開源軟體的公眾財授權,以及企業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必須採取的私有財授權,以及二者的混合,必須有一定的架構設計,才不致於面臨法律問題,這是台灣業者過去這一年來,普遍忽視的議題。從現況來看,筆者為大陸企業提供這方面建議與咨詢服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台灣業者在這個議題上,仍需加緊腳步。 Happy New Year 2012 !...
jollen 發表於 February 13, 2012 9:56 PM
Android版的Chrome瀏覽器出現了,Chrome是HTML5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指標。預計今年HTML5(Chrome)將全面走入各式產品,這宣告純硬體時代正式結束了。未來的產品,少了軟體與雲端的加持,將顯得平傭而無奇。純硬體能走進市場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手機肯定首當其衝。特別是Android版的Chrome瀏覽器現身了,它將引發新軟體革命嗎? 我們知道,雲端應用目前有二大龍頭:Google與Facebook。Google老大哥的Gmail、相簿、位置服務等,儼然成為一項民生必須品。Facebook則是在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ing)領域獨佔鰲頭。他們都是網路巨擎,也都是以平臺(Platform)的概念經營。平臺的概念是什麼?簡單說,就是提供開發者API服務。 平臺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就像大家手上的手機,裡頭安裝了許多使用到Google以及Facebook API的App;這些App都會透過「雲端」,存取其服務。iPhone與Android手機裡的這些「雲端App」,所使用到的核心技術,就是HTML5。這代表著,只要HTML5的規格能開始推出草案(Draft),並且手機上的HTML5瀏覽器技術更加成熟,手機行業將會展開一場HTML5大戰。HTML5大戰就是雲端運算的戰爭,這肯定是新一波的軟體革命。以HTML5技術,結合網路服務、開發App,並整合至手機,將成為顯學。 所以,筆者認為,Android版Chrome的到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肯定是一個重要指標,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將帶領HTML5往前衝刺。其實,Chrome很早就是HTML5的領頭羊了,例如:早在2010年,Google就宣佈以HTML5取代Google Gear技術,從這裡可見一斑。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有了Chrome,雲(Cloud Computing)就更容易放進裝置裡。正因為如此,所以Chrome的出現,有了HTML5大戰的煙焇味。Chrome將加速雲端應用走進手機App,所以手機不能只有硬體功能,硬體廠將面臨新的一波挑戰。...
jollen 發表於 March 1, 2012 5:09 PM
這幾天看了MWC 2012的消息,華為與中興在手機領域的大躍進令人配服,還有三星的Galaxy SII可說是壓倒性的勝利,不但是銷售之王,幫助三星拿到2011年的智慧型手機龍頭外,也贏得今年的最佳智能手機獎。對此,心裡特別有感,所以很簡單的寫了一篇分享文;希望大家一起為HTC加油。 宏達電(HTC)在2010年MWC推出HTC Desire時,獲得相當不錯的迴響,網路上紛紛以「最強的Android手機」來評價它。當時的三星,在Android手機領域,完全沒有任何建樹。即使是今年震撼MWC的華為(Huawei),或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中興(ZTE),當年推出的Android手機完全無法與HTC Desire抗衡。在硬體規格上落後HTC一大截。 HTC一向都是領先的硬體技術者,在2011 MWC推出Incredible S時,硬體技術仍舊領先業界;今年的MWC,繼續以HTC One X保持領先的硬體技術。HTC One系列更再加碼,以自有的ImageSense軟硬體技術,把手機照像功能再推上一層樓。仕橙部落特別將HTC過去三年來的MWC主打機,做了一個整理。 2010 MWCHTC Desire 2011 MWCHTC Incredible S 2012 MWCHTC One X 作業系統 Android 2.1 (Eclair) Android 2.2 (Froyo) Android 4.0 (ICS) 機身厚度 11.9mm 11.7mm 9.29mm 重量 150g...
jollen 發表於 April 12, 2012 4:39 PM
先前在「Jollen 的 Android Framework Complete (框架大全) 課程發表、外加感想」提到了想把 Jollen's AFC 寫成一本書的構想,現在開始付諸行動了。學生時代寫書,其實也不是為了寫書而寫,大多是平常做技術的零碎紀錄,再匯集而成。在看到自已的成果出版成實體書時,內心可是無比的感動與激動,要特別感謝旗標出版社當時給了我這麼好的機會。 這次,也打算開始整理手邊的資料,慢慢匯整成一本書,並且一邊整理,一邊上線。這就是數位內容的好處,不用一次全寫完再出版。新書的書名也未定,所以暫且叫做「Jollen's AFC」吧。不過,這次不打算出版實體書,原因有三: 1. 這是冷門書。內容不在迎合業界需求,而是希望寫出真正自已想像中的作品。 2. Light-weight content,頁數鎖定在 200 頁上下。簡單說,出版社考量實體書售價(根據頁數),以及管銷成本等,應該也不願意出版。 3. 不能 Print on demand,也就是不能「隨選列印」。有時讀者可能只想看,並且列印部份內容而已。 近二年,原文書掀起一股輕量級風,越是有深度、越是複雜的技術,內容就更輕量級。這種書的優點是,讀起來全不費工夫,而且一氣呵成,暢快無比。缺點是,底子不深,就很難啃,自已也踼過幾次鐵板。寫出這種書的作者,必定底子深厚,而且把知識融會貫通得很好。我決定多磨練一下功力,挑戰這種輕量級的寫作。 輕量級寫作的重點,在於頁數少,或是字數少。不過,最不重要的就是它的頁數或字數,而是內容的價值。輕量級的書,就是「底子不深不好啃」的概念,看起來小小一本,質量卻很大,讀起有重量。中文電腦書流行的磚頭書概念,也是經常有不錯的作品,但是請避免看起來很大,讀起來卻很輕的現象。例如,連續20頁都是程式碼(Source code listing)。 其實網路上有許多優質的短篇內容,但並不利於做實體出版,就算要出版,出版商也會請作者想辦法補到一定頁數。於是,為了補頁數、趕截稿,作者只好草草做工,所以最後的章節,也就草草了事。非常可惜。 為了不讓短篇內容,被出版商裝上義肢,所以 Amazon 就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線上自助出版平臺。 Amazon 把這類有價值,字數介於一萬至三萬字間的短篇(小品),稱為 Single,並且搭配 Kindle Fire 推出了一個獨立的 Single 線上自助出版產品線。...
jollen 發表於 July 5, 2012 12:46 PM
文/Jollen Chen(Moko365創辦人),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2012年七月號 這一期,我想談談台灣人才外流的問題,也分享在業界的實務心得。今年以來,媒體不斷報導台灣人才外流的現象,根據筆者最近與大陸業界人士的交流經驗,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並且,這個人才移動的速度非常驚人。台灣人才的流失正處於「主升段」。筆者在大陸從事教育訓練多年,課程中遇到台灣朋友的比例,確實逐年升高。今年以來,這個比例更高。現在,在大陸進行企業內訓時,遇見台灣同鄉朋友,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諷刺的是,台廠與政府不約而同大喊「台灣人才不足」。試問既然人才不足,又怎麼外流?讓我們來還原真相:問題核心是台廠與政府人才政策失當。 宏觀來看,台灣不是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而是人才政策的問題。台灣談的人才問題,指的是本土人才數量的不足,這個不足是反應在「員工招募」的結果之上。但是,台灣本土優秀的人才很多,特別是軟體人才,不但沒有不足的問題,素質之高也超乎老闆們的想像。 所以,廠商反應的人才不足,說白了是吸引不到優秀人才,而不是優秀人才不足。應該要思考為什麼人才或年輕人不願進台廠就業。同時,政府往人才培養方向去做,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台廠與政府的人才政策需要檢討。 筆者所談的人才政策,是指如何網羅頂級人才,借助他們打造企業的新競爭力。這和人力資源普遍在談的員工關係、教育訓練、招募、挖角等,是不同的思想。什麼樣的人才政策,才能吸引優秀人才?讓我們向三星學習正確的軟體人才政策。 三星的人才政策一向做得很好,他是硬體與半導體業,擁抱開放軟體政策的學習典範。中國人講過幾句話:「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出自《孟子‧告子下》。這就是三星軟體人才政策的最佳寫照。 開放源碼社群上的高手很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訓練,然而,他們是公認的天才。三星深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所以經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對人才也特別重視。三星以海納百川的心胸,去挖掘、去吸納這群天才,因為三星相信,「天才可以拯救一家公司」。這就舜發於畎畝之中的道理。三星從1999年開始,就全面實行這種人才政策,無怪乎,三星的面板、DRAM、手機與軟體等,都有驚人的技術成果。 政府的人才政策不當,也反應在產業換血的問題上。五月初,Moko365 和 CTimes 合作舉辦了 Android Day 大會。大會邀請了多位大陸的專家來分享演講,與其說是專家,用「熱血年輕人」來形容更為貼切。幾位年輕朋友,都是網路和軟體方面的八零後創業家。和他們聊天,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創業的熱情,以及對技術的激情。 Android的出現,大陸產業是大贏家。我並不是從產品的角度下結論,而是從社會現象的角度來觀察。Android,它激起了全大陸年輕人的創業激情。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是一股強撼的力量,這股力量將會不斷促進大陸的軟體與行動網路行業的進步。GDP 反應了這個結果。 去年(2011)中國的 GDP 成長大約是 9.2%,根據麥肯鍚的數據,網路相關的產業,就貢獻了其中約 3% 左右。中國的經濟成長是有新血的。反觀台灣,只能設法提升過去硬體產業的產值,透過出口來提升 GDP。 軟體、社群與行動網路產業,在台灣都是小範圍的成功,例如:單一公司的成功、個人開發者的成功,並沒有大範圍,也就是整體產業的成功。台灣的產業看不到新血換舊血,這是人才的政策問題。 台灣的GDP成長沒有新生力軍,十年後,產業無以為繼。 結論是,台廠與政府需要思考對的人才政策,為什麼孫叔敖都去了三星此類的地方。台灣的軟體人才也請奮起,因為相較於大陸,台灣的年輕人,普遍缺乏衝鋒陷陣精神,也少了創業激情。...
jollen 發表於 July 20, 2012 10:05 PM
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 存貨反應一個行業的經營體質,而手機行業目前面臨較沈重的庫存問題。當存貨天數過高,營業利益率會有很大的影響。而一些品牌手機商正面臨這個困境。 2008到2012年是智能手機的黃金五年,因為今年可能劃下休止符。我們都全程參與了這個行業,見證到智能手機(觸控手機)的大崛起。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引發金融海嘯。當年智能手機業的營業利益率大約在18%~23%之間,金融海嘯襲捲後還能維持在16%以上。 這個數字在2012年Q1下滑到約9%左右,已經很接近PCB行業了。以銷售硬體為主要商業模式的手機業者,未來將面臨巨大挑戰,Apple早已跳出硬體銷售的模式,因此iPhone提早免役。 市場變化太快,智能手機席捲全球,以功能型手機起家並稱霸手機業多年的Nokia最早落難。繁華過後,高速的成長,反讓智能手機自已面臨成長困境。 張忠謀董事長提到的庫存問題,在手機業情況危急。2008年開始,手機業的存貨天數不超過40天,最高大約是37~38天。但是今年(2012)第一季的存貨數字來到51~52天,創下新高。台灣某品牌的營業利益率則是在今年跌破10%。 這些數字得到一個總結,智能手機不再是新興科技,它是傳統產業。營業利益率方面,賣手機的和作PCB的人差不了多少。高速成長的榮景不復再見,回不去了。 大陸的煤碳行業黃金十年也結束了,在今年六月份,煤碳庫存量來到28天,同樣是繁華老去。所以這樣的故事一直不斷在進行著,也不需要感到可惜。當下重要的事情是去尋找下一個黃金行業。 本文有續集 繁華再見後,手機業經營者挑戰巨大。至少別再衝浪了。...
jollen 發表於 July 23, 2012 12:02 AM
在黃金五年的尾聲,毫無疑問,三星與蘋果是贏家。以Android作業系統手機來說,三星後來居上,登上王座。 三星在這黃金五年裡,以「開放平臺」為戰略,建立了一個相當有競爭力的技術研發結構。 反觀許多智能手機商,似乎並沒有利用過去這寶貴的黃金五年,建立公司的軟體研發結構。台灣某手機大廠,似乎也是如此。 黃金五年很寶貴,而且機會一去不復返。一般來看,行業的黃金時期都是甜蜜時間,大部份的人都能吃到糖;行業裡的所有人都是享受激情式的成長。 投資大師巴非特說:「當浪潮退去之後,便知道誰在裸泳。」這個比喻很傳神,我們也把它拿來這裡用。 手機黃金五年是一股巨浪,直接把你往前推。有時,公司不需要建立嚴密的研發結構,衝浪就是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山寨機行業。行業內用白話文說:「躺著賺錢。」 總結來說,你可能並不是完全靠自已,而是佔「天時」的便宜。有些手機品牌廠只知衝浪、太過於得意忘形,所以沒有利用寶貴時間,好好建立公司的技術研發結構。當浪潮退去,一切都要回歸本質。 現在是誰在祼泳? 三星的智能手機,嚴格來說,從2010年才開始。這段時間,三星建立了一個以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為中心的軟體研發結構。三星不是祼泳者,因為它在開放平臺戰略方面,做得很成功。 以開放平臺為戰略的研發結構,將幫助三星進入另一個境界。開放平臺是一個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所產出的軟體並不一定是開放源碼(Open source),關於這點筆者後續再做說明。比起其它玩「當衝」的手機業者,三星花更多時間做長期佈局的工作。 做為執行者,現在應該去思考如何以開放平臺建立一個精緻的研發結構,為未來做好準備。然而,這是一個需要文化革命的經營運動,是否能落實執行,就是個未知數了。 本文有續集 開放平臺為戰略的軟體研發結構?企業管理技術的一環。...
jollen 發表於 July 23, 2012 10:31 PM
大約在二零零九年左右,三星在軟體發展方面,有了更重要的戰略,簡單說,就是更開放、更創新的做法;開放與創新的軟體戰略,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開放平臺與開放源始碼。 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訴求是提供應用程式開發界面,稱為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廠商可以將 API 打包成應用程式開發套件,稱為 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 的目的是提供撰寫應用程式(App)的工具箱(Kit)。最成功的 SDK 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iPhone SDK 與 Android SDK。 意思是說,SDK 本身不一定要公開原始碼(Open source),只要有整合良好的 SDK 即可。開放源碼是軟體研發結構的一環,這可以從三星積極參與Android與Linux kernel的開放源碼計畫看出。提到Open source,必須要來說明一件事。 李健熙說過:「三星集團必須繼續開放與創新...公司文化變得更為開放、富有彈性並勇於創新...。」他所提到的「開放」,就包含了Open platform。不管是Open platform或Open source,「都改變了企業製造軟體的方法」。 然而,台灣的企業還沒有建立起這種研發結構。台灣的企業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觀念。沒有Open platform的思想,就沒有重新建構研發文化的可能性。那就享受不到開放平臺帶來的價值。 三星在向大家介紹Bada作業系統時,新聞說:「Samsung presents Bada, open platform for...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20, 2012 12:52 PM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的手機市場「繁華再見了。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另一個要注意是中國的手機市場。從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角度來觀察,中國手機市場,正進入第二個發展時期。 在 2009 年初,Android 掀起的波瀾,傳遞到了中國。從 2009 年開始,到 2012 年初,正好滿滿的三年時間裡,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在這三個整年裡,山寨機、中國品牌與小米機,是最精采的三個故事。 山寨行業最早也最快吃到甜頭。山寨行業具有高度的商業嗅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三年裡,山寨商無不大顯身手,並依賴其特殊的「商業模式」,提供快速且高度客製化的手機,在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裡,找到一個利基市場。 除了山寨市場的改變與進步外,中國的品牌手機也有很大的進展。例如,中興與華為的崛起正是代表。根據IDC 的研究,中興 (ZTE) 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手機製造商。HTC 市佔率目前滑落至 2% 左右,位居全球第八。 小米機的故事就不必多說了,其「社群導向」的經營模式,將成為經典。幾天前發表的「小米機二代」,也被外資券商形容為「HTC 在中國的可怕敵人」。小米手機,一家軟體公司的作品,在分析師眼裡,已經和 HTC 平起平坐了。 上述提及的「山寨特殊的商業模式」代表案例之一,就是深度 Android 愛好者的「刷機文化」。這和小米手機有著相當高度的交集。簡單來說,就是經由社群來開發並提供 ROM,讓愛好者刷機,並經營「品牌硬體」。關於這個部份的觀點,可以閱讀「CTimes 矽導論壇:Android元年 vs 山寨機氣象變化元年」一文的說明。 刷機文化,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客製化手機」的服務。客製化,並不只是訂製硬體,更重要的是訂製軟體。刷機文化正是一種軟體訂製機制,它的運作模式是,由社群開發者扮演 ROM 製造商的角色,整合並提供很多好用的 Android ROM。 小米手機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它扮演很好的 ROM 製造商角色。 刷機文化發源自重度使用者與開發者社群,所以這種文化應該是全球性的。事實上正是如此。舉一個例子,CyanogenMod (CM),是國外相當知名的...
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16, 2012 3:06 PM
近幾天大家都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了宏碁與阿里雲事件,這反應了定製 Android ROM 在中國已經是一個熱門的研發項目。定製 ROM 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搶佔互聯網的商機。在不違反 Apache License 與 Android 商標權的前提下,廠商可以自由地移除 Google 服務,並且加入自已的訂製服務。 這是網路版的圈地活動。這也難怪 Google 要在發表會前,要求宏碁臨時抽腿。 訂製 Android ROM 是 AOSP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的分支 (Branch),同時也以刷機方式,提供用戶自由替換硬體上的操作系統。例如,不喜歡官方 Sense UI 的用戶,可以將手上的 HTC 手機刷成 MIUI。 用戶刷機,到底刷上誰的 ROM,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因為這是一種渠道 (通路)。能否掌握刷機渠道,影響網路圈地競爭成敗。例如:我們可以想辦法讓所有 HTC 手機的用戶,都刷上我的 ROM。當然,我的 ROM...
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22, 2012 12:12 PM
宏碁與阿里雲事件的核心是 Google 要求 Android 的硬體裝置都要通過 CTS 測試要求。CTS (Compatibility Test Suite) 的目的是維護建全的 Android 生態系統。簡單來說,CTS 相容的硬體,理論上能運行所有 Play 商店上的軟體;Play 商店上的應用軟體,當然是由遍佈全球的開發者或開發商所製作。Google 的理念是希望讓所有開發者的軟體,都能在所有 Android 的裝置上運行無礙。 CTS 相容性測試 因此,Google 會對 Android 生態系統裡的製造商做出一些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述的 CTS。所有裝載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裝置,都必須通過 CTS 測試。CTS 完全是技術問題,這裡面包含了近 17,000 條測試案例 (Test case)。這些案例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手機的實作品質、實作完成度、用戶體驗的一致性等等。 通過 CTS 測試後,Google 就會把你的硬體加入到「CTS...
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30, 2012 10:15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2 年 11 月號) 筆者在 10/26 參加了由 IDG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主辦的 2012 Android World Global Developers Conference,原本是受邀發表演講,後來很認真聽了多場演講,相當有收獲,特別整理一些心得與觀察和大家分享。 圖:大會現場 IDG 過去在全球主辦的 Linux World 是非常知名的開發者大會,今年開始也啟動了 Android World 系列活動。Android World 第一次開辦就選擇在中國深圳,可見 IDG 對 Android 在中國發展的重視。根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在網站上註冊的參加者有 1800 人。今天的會場是在深圳福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主會場能容納 500 人;現場座無虛席,熱情的開發者填滿了整個會場。 一早來報到時,很認真研究了二天的議程表,我發現這次的活動有一個特色:完全沒有人談硬體;還有另外一個特色:現場設有投融資專區!有志創業的軟體高手,在現場就可以洽談投資了。 會場設置的投融資專區,有紅杉資本、同創偉業、IDG...
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12 5:02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2 年 12 月號) 2012 年的一個現象:全球手機廠都陷入了一個瘋狂競賽,更是一個瘋狂遊戲。Apple、Samsung 構成這個遊戲的雙軸心,在這二個軸心外環繞著許多品牌。這些品牌的瘋狂競賽就是瘋狂地製造 Android 手機與平板電腦,然而,Apple 與 Samsung 卻已悄悄改變行銷商品的方法,他們由大量消費的銷售方式,逐漸轉變為「精實」的做法。 我認為,iPad Mini 可能會開啟新的消費史。過去工業生產模式下的大量消費模式,如今可能因為 iPad Mini 的發表,讓人類逐漸進入硬體的精實消費時代。過去精實消費只存在內容、軟體與服務產業,現在可能更擴大到硬體消費上。這意味著硬體產業將發生以下二種情況: 第一、「以低價搶攻市場,進而促進銷售的增長」這個幾乎被認為是鐵律的法則將失效。市場上為數眾多的低價 Android 平板電腦將面臨滯銷。 iPad Mini 的定價出乎市場意料之外,並沒有採取低價策略。可是我們要知道,如果這樣的價格,並不能如 Android 陣營所願地「嚇跑消費者」,對非蘋陣營造成的後果將更加嚴重。非蘋陣營將面臨「產品懸崖」的困境:完全找不出能與 iPad Mini 對抗的策略,因為低價策略也無法提升銷售數字了。 第二、Android 應用程式獨立開發商,以及內容供應商,將被迫做出決擇:壓注 iOS 平臺,或是分散資源同時發展 iOS 與 Android...
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12 12:07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1 月號) 幾個月前在這裡提到「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意思是智慧手機產業初生的高速成長蜜月期,已經正式結束。這段時間是2008到2012年。手機業的營業利益率將開始下滑。 2012年底是很重要的一個時間點,三星以智慧型手機龍頭的頭銜,完美地在第一個時間的戰場,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三星的Galaxy SII成功奪下第一個灘頭堡,宏達電也因此挨了不輕的一拳;延續Galaxy SII的氣勢,SIII更是打下iPhone,贏得智慧型手機的王座。 下一個智慧型手機的時期,筆者認為可能會是在2013~2015年。第二個智慧型手機時代開始了。2013年度到來,未來一年手機業的觀察重點為何,在此提出筆者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第一、差距不至於再擴大。就如同大家所知的,智慧型手機的第一與第二戰線已經抵定,由Apple與Samsung形成的第一戰線,正與第二戰線的手機品牌擴大差距。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看,華為、中興、Sony、LG、HTC等第二戰場品牌的總合,還略小於50%。這種大者恆大的現象,應不至於再持續,原因Apple與Samsung的品牌成本效益將更顯著,從贏家的角度來看,爭奪市份份額可能不是第一要務,反倒是思考如何善用品牌成本效益。並且第二戰線的產品,具備多樣化的特性,在品質與性能方面也有顯著提昇,將更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 第二、品牌成本效益決定利潤。筆者認為,第二個智慧型手機的戰場,不能由硬體成本或是出貨量來觀察;在這個新戰場,利潤更有意義,裝置出貨數量只是配菜。台灣的硬體廠應該由品牌的角度來看手機市場,Apple將持續發揮它的品牌成本效益,而Samsung的品牌成本效益明年才正要開始爆發。在品牌效益的加持下,對手賣一支手機的成本是0.2台手機,但自已卻是賣一支手機要一支手機的成本,沒有品牌效益,何來高獲利。 關於品牌成本效益可由幾個消費者數字來觀察。根據近期調查,頂極手機的消費者詢問,Apple大約是33%、RIM大約是3%、Nokia大約是8%,HTC則是7%,至於Samsung,高達45%。以品牌的消費者滿意度來看, 根據近期調查,Apple大約是40%、Samsung大約是50%,而HTC則是大約5%。品牌效益創造獲利的第二個手機時代來臨。 第三、新手機生態系統出現。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除了Android與iOS外,微軟的Win8將可能成為第三個生態系統。 第四、人才搶奪戰。簡單說,就是App開發者的資源搶奪大賽。關於這一點,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受,就不必多提了。但是有一個現象則是值得觀察,就是App開發者或開發商,同時為Android與iOS製作App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代表者只為單一作業系統製作App的問題並不存在。但是關鍵會在App開發者的獲利問題上,Google與Apple如何在廣告與下載二個模式外,為開發者創造新的獲利模型,可能成為第二個手機時代的關鍵。 歐洲接下來將可能釋出大量的優秀人才,以及更大量的開發者資源。台灣的產業應把這個議題列入第一要務。合宜的政策與合約架構,才是能吸引這些人才的關鍵。錯過了這次好機會,優秀軟體開發者大量出現的情況可能難以再見。 第五、大量的手機App新創公司。根據筆者的觀察與實地了解,如果你認為現在的手機App新創公司已經夠多了,那麼未來二年的Startups(新創公司)數量與實力可能另你瞠目結舌。這些新創公司的共同特色是走向精實模式,即小團隊、零固定成本、高毛利、更新速度極快、應變能力強、焦點式社群行銷等,另外團隊更年輕化也是一個趨勢。 第六、HTML5與瀏覽器時代。雖然這是在2012年,談了一整年的議題,不過還是有一點值得再次提醒。從開發的角度來看,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s)的加據發展,將使HTML5的技術更為重要。而HTML5的運行環境「瀏覽器」,也會有快速的進步與技術創新。 第七、多核App。顯然多核心已經成為手機應用處理器主流,不過,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多核心技術的重點在於App本身。雖然多核心技術涉及處理器、作業系統、Android 虛擬機技術、Android 框架等,但是App本身的設計是否能支持並發揮多核心特色,才是讓使用者最有直接感受的環節。簡單說,App開發「多核化」會是一個技術工作的重點。 鑑古知來,筆者整理過去一年的心得,希望能更了解第二個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發展格局;此外,還有一點,如同上一期評論提到的「精實消費時代」,一味地Cost Down,消費者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軟體團隊的更年輕化,在接下來幾年會更加明顯,以現況來看,大部份的新創軟體團隊,年齡大約在 23~30 歲之間,28 歲後的軟體開發者,更具備經營公司的能力;因此,如同筆者在 [我在 Android World 2012 深圳:與會心得分享] 一文所提,打造一個好的投融資環境,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方法。目前台灣的投融資環境來說,和大陸與東南亞相較,實屬不足,這點值得大家省考。...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25, 2013 4:12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2 月份) 八屏一雲是鴻海科技集團擎畫的技術藍圖。鴻海科技集團協助 Moko365 舉辦 HTML5 相關課程,筆者有幸擔任系列課程的主要講師,在整理相關技術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使用 HTML5 做為八屏裝置的核心技術時,有什麼關鍵的地方要特別注意?筆者整理了幾個議題,在此與大家分享。 第一、跨裝置。這是第一個「八屏一雲」的重要技術工作。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八屏一雲」,要能跨裝置(cross-device),而好的技術莫過於 HTML5。HTML5 是一個標準,透過此標準來開發 Web App;Web App 必須透過瀏覽器來執行。我們說,Web App 的執行環境(runtime)是瀏覽器。 第二、跨瀏覽器。 第二次瀏覽器大戰開始於2010年左右,大概是 HTML5 標準即將發佈,以及智慧型手機發展進入最高峰,二個時間的交匯點。現今,在 HTML5 世界裡,較具代表性的瀏覽器是 Firefox、Safari 以及 Chrome。 由於每一個瀏覽器實作 HTML5 標準的程度不一,並且實作上還會有一些小差異,因此,讓 Web App 能做到跨瀏覽器(cross-browser)成為另一個重要任務。還好,這個工作是階段性的,不過倒是能讓開發者忙碌很長一段時間。 第三、善用...
jollen 發表於 March 1, 2013 5:06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WIRED.tw) 今年(2013)是電視大戰的一年,不過身為軟體人與創業者,更關心的是另一個角度的問題:電視大戰,將會演變為客廳大戰,軟體與網路創業家們,你們是催手。 電視將不再只是電視機,從只是看電視頻道,到能連接網路;這樣的電視機就叫做 IPTV 或 SmartTV。 它正在走手機過去的發展道路。過去手機,從單純的通話功能,演變成現在的 SmartPhone。 IPTV 與 SmartTV 以模糊概念來說,都是「可以連到網路」的電視。不過就定義來看,這分屬於二種不同的產品概念。傳統的電視採用類比訊號方式傳送節目,而 IPTV 則是以數位方式傳送節目。所以,IPTV 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數位電視。IPTV 透過數位機上盒(Set-top-box)來接收節目。Set-top-box 將接受到的數位內容,以 HDMI 輸出方式顯示在電視機上。 SmartTV 則是另一個概念。SmartTV 也稱做 Connected TV,即連網電視。SmartTV 本身內建一個作業系統(OS),這讓電視機本身很像是一台電腦。就像 SmartPhone 也內建作業系統,本身就是一台小型電腦一樣。根據 Wikpedia 上的定義,SmartTV 等於 SmartPhone。從這個角度來看,SmartTV 無疑是 SmartPhone 的延伸。 透過 IPTV 無法觀看網路電視(例如:PPS.TV),因為機上盒可能不支持。但透過 SmartTV,只要安裝...
jollen 發表於 April 29, 2013 2:28 A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Google 在 2013 年的 4 月份發佈了一則消息:將開發新的瀏覽器引擎。這是瀏覽器界的大事,這代表著瀏覽器競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這個新的瀏覽器引擎稱為 Blink,不過它並不是全新的開發專案,Blink 是 WebKit 的一個分支。目前,最新版本的 Chrome 瀏覽器已經改採 Blink 引擎。 Blink 直接採用 WebKit 的原始程式碼,並不是從新做起。這叫人好奇 Google 為何不繼續在 WebKit 引擎上開發,卻硬是將 WebKit 給「fork」了出來?這是瀏覽器引擎的競爭下,一個積怨已久的問題,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商業策略,並不是單純的技術考量。今年二月份,Opera 宣佈每個月有超過 3 億使用者,在使用它們的瀏覽器,同時,Opera 也將開始貢獻 WebKit 專案。這個事件應該是 Google 決定開啟 Blink 計畫的主因之一。 Apple 在...
jollen 發表於 May 30, 2013 8:38 PM
去年開始,我想在 Moko365 的基礎之上,以天使投資模式,從事一些專案開發工作,所以有一些朋友,以為我轉行做創投了。 但是天使投資對我來說,並不是投資行業,而是一種全新的創業形式。所以,我自已喜歡用 Startup 來對比天使投資(Angel investors)。 一個顛覆傳統的時代,是創業家的時代,現在就是一個傳統不斷被顛覆的時代,所以我相信,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創業家將不斷製造有用的創新產品或服務。而更彰顯這個時代特點的是軟體創新事業。如果你有一個想法,並且也有一筆很小的資金,你就可以很快推出軟體到市場上去測試顧客的反應。 於是,提供小額冒險資金的天使投資人,以及精實模式(Lean Startup)的概念,變成現在當紅顯學。所以,我的公司只要準備一筆小額的預算,就可以讓一個概念(Idea)付諸實行,或許是睹一把的心態,也或許是真正看好一個專案的潛力,但是本質上就是一個創業的行動。所以,天使投資對我來說,是一種創業的新模式,而不是創投行業。 許多人注意到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創公司,有它的獨特價值,所以願意透過小額投資的方式,去支持這些新創團隊。所以這有點像是掏金文化。小額出資者在創新軟體的世界,用力挖金礦,哪怕亂槍打鳥,壓對一個團隊,就像挖到黃金一樣,所有投資都能獲得巨大的回報。 近一年來,我也和許多創投或天使投資人接觸,個人非常認同天使投資人對新創企業的價值,在西方國家,有非常多成功的天使投資案;我發現,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他們和新創團隊站在一起,他們認為是和團隊共同在創業。這點非常的重要,把天使投資當做一個職業,把自已變成創業者之一,是天使投資者的精神。 天使投資者此刻是和創業團隊站在同一陣線,並且提供自已的人脈與經驗,這是天使投資的另一個精神,「扮演導師(Mentor)的角色」。我們會發現,有許多投資案,特別是在台灣,投資者(出資人、金主)與創業團隊,一開始就是一種對立的關係,並且在雙方利益談判上,互不相讓,這對軟體創業者來說,是一個不利的現象。所以雙方如果不能互讓一步,尋求合作、創造利益,金主就是在跟自已的錢過不去,創業家是和到手的機會過不去:變成二邊都是睹客,睹一把看看會不會中獎,公司會不會成功。 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在台灣發生了,過去台灣產業不具備天使投資環境,所以產業欠缺創造力,失去轉型能力;而現在,不斷有產業經驗豐富的天使投資者出現,並且積極尋找台灣與國外的投資對象。台灣政府對技術創業與新創事業,也提出了非常友善的政策。這或許能讓台灣從硬體製造的經濟,進入到軟體創新的經濟。 和天使合作 筆者在台灣接觸了許多天使投資人,或是天使投資團隊。我也在轉換自已的想法,以天使投資的角度,去看待自已未來的創業活動。同時,更希望未來能和更多的天使合作,並且也希望他們都能思考:天使投資也是自已在創業,是一種創業活動,而不是出資者。 軟體創業者在 Zero stage 時,找對天使投資者,會有很大的加分效果,因為等於你邀請了有影響力或豐富資源的伙伴,加入到創業團隊,成為創業者之一。浮士德的交易是將自已的靈魂交給魔鬼,以換取驚人的才華與能力,所以又叫魔鬼交易。 天使投資人與創業家並不是魔鬼交易的關係,所以創業家不是在把自已的靈魂出賣,換取資金與豐富的資源。所以在未來和天使們的合作過程中,我不會因為天使的個人喜好,去改變自已的信念,也不會動搖原有的核心價值,如果我是天使的身份,我也不希望創業團隊,因我的個人喜好,失去自已的靈魂。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天使就是魔鬼,我就是和魔鬼在做交易了;並且,原本想當天使的我,也成為魔鬼了。 * Jollen's Blog 將透過 Booklog 平臺,將日誌以 Ebook 形式集結為更系統化的電子書,歡迎關注。...
jollen 發表於 June 27, 2013 7:28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2013 年 7 月號) Open Innovation,開放創新。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 Henry Chesbrough 教授在他的著作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裡提出了開放創新 (Open Innovation) 一詞。 Henry Chesbrough 教授目前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開放創新中心 (Center...
jollen 發表於 July 28, 2013 9:40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2013 年 8 月號)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精實軟體開發。另一個開放創新與管理的支柱就是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Lean Sfotware Development 的概念源自日本 Toyota 的生產系統,後由 Agile 社群將之導入軟體工程領域,成為敏捷開發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礎。在敏捷開發模式的發展過程中,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的觀念不斷被討論;不久後,便由 Mary Poppendieck 與 Tom Poppendieck 將其發展成一套系統化的模式,Mary 與 Tom 同時也提出了 22 套工具,以落實 Lean Development。這是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的起源。...
jollen 發表於 August 26, 2013 11:22 PM
我在 Android Day 2013 上的 [Keynote 演講]。 創業熱潮在全球發燒,並從網路、Apps延燒到開放硬體,如今,開發者不僅可以在應用上創新,成為創業家也不過是一線之隔。不過,從開發者到創業家,除了熱情,還需要具備更多條件。 《Startup Engineering》是Stanford大學所開的一門知名課程,目的是有系列的教導軟體創業的技術、設計、行銷與運籌。在這場演講中將剖析軟體創業不可不知的必要條件。...
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27, 2013 11:57 A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10 月號) 自從三星將開放源碼做為軟體經營的主要戰略後,現在又更進一步,在矽谷設立開放創新中心(Samsung Open Innovation Center),藉此打造更大的人才平臺。三星的開放源碼戰略,仍至於開放創新中心,都圍繞在「人才」的層面。 三星在 2013 年 9 月 14 日於矽谷舉辦的「創業公司如何全球化」會議中提到,三星開放創新中心的工作,主要為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和投資。創業加速器與投資,很明顯就是從天使投資人的角度,成為創業者早期的投資人。 三星,一家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硬體製造公司,用微觀的角度,去做宏觀的事情。開放創新,將會是開放軟體後,另一個改變世界的力量。從 2013 年開始,第一波的網路創業潮開始,這一年可說是 Startup 元年;Startup 創業風潮,是開放創新的代表性文化。三星在成為世界的硬體巨獸後,還能保有如此膽大心細的公司文化,預見不久的未來,大約在 2013 下半年左右,第四代的新三星雛型將浮現;我們將能推斷,三星的下一波競爭力將建構在硬體結合創新的網路服務上。 軟體與硬體的整合,其戰場將更進一,延伸到軟體、硬體與服務的整合。2013 年出現大量的 Startup、天使投資機構與創業加速器,這個現象幾乎能斷定未來三年內,也就是 2014~2016 年間,將是網路產業的另一波革命。傳統的硬體製造商,面對新一波來勢兇兇的變革,要怎麼因應?筆者提出幾個建議: 1. 開放創新做為公司的經營戰略:這點與開放源碼的戰略地位相同,都在於「人才」的部份。傳統的招募制度,已經無法吸引到優秀的軟體人才;傳統的招募制度,可能完全失靈。 2. 經營開放創新業務:三星的開放創新中心,將開放創新中心做為一項業務。筆者認為這是相當可行的觀念,將「天使投資」與「收購」做為主要業務,不但能取得大量的外部創新資源,也能達到直接吸納(收編)人才的目的。 創業如果是開放創新的主要文化,我們就要把員工的觀念,提昇到創業者的層次;把專案的觀念,提昇到育成與加速器輔導的層次。最後,把收購做為是一項業務。在開放創新的生態體系中,創業家、天使投資人與收購者,是不可或許的三個元素。如今,能做為收購者的超大型企業,或是手上握有現金,具收購實力的中大型企業,將面臨市場開發飽和的問題;收購新創公司,將可成為成長的一個動力。 三星開放創新中心的 Marc Shedroff...
jollen 發表於 October 25, 2013 1:02 PM
本文章採用 Markdown 語法撰寫(why?),若無法閱讀內文,請點擊這裡。 資訊圖書的出版要進入一個新時代了。因為資訊科技進步神速,以及開放內容(Open Content)的推波助瀾,過去資訊相關圖書的出版模式將再次改變。 過去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專業電腦書的輕薄化。輕薄化有二個意涵:第一、內容簡明扼要,甚致沒有太多的鋪陳,讀者的背景知識必須充份;第二、頁數變少,過去幾年,新技術的電腦書,或是主題限定在一定範圍的電腦書,頁數大多維持在 200 頁附近。 輕薄短小、簡潔有力 對筆者來說,這種輕薄化的電腦書,可以帶來無比舒適,以及有效率的閱讀。雖然這類型電腦書的頁數少,但內容可不簡單,不但意簡言賅,直達技術的核心,對於重要觀念的講解,也相當精確。當然,閱讀這種電腦書,就要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 現在,由於技術進步更快,使得寫作到實體出版的速度遠不及技術的變化。實體書已經無法扮演傳播知識的良好角色了。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資訊出版再度進入新的轉變期。一個是電子書與自助出版的盛行。例如:Amazon Single 可以提供作者一個自助出版的管道。另一個則是 Micro Book 概念的出現。Amazon Single 的出現,其實也是想幫助作者出版 Micro Book 作品。 以電子書、電子出版與微型書的模式,讓知識能快速傳遞到讀者手上,這種新的出版模式,才能跟上技術的快速變化。 ## 微型書 近二年來,電腦出版業似乎出現一波微型書(Micro Book)的出版風潮。所謂的微型書,就是頁數介於 50-80 頁的電腦書。這類型的電腦書,一般都是先採取電子書或電子出版形式,最後出版商再印製實體書上架販售。 Micro Book 本身的文字內容,大多在網路上能免費取得,但網路上的文章形式過於鬆散,所以 Micro Book 在這個時代,有另外一種價值。台積長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在 2000 年一場講座中說:「網路無益於知識的累積。」如果我們要讓網路上的內容 (Content)變成自已的知識(Knowledge),系統化地整理並編篆這些免費內容是很重要的工作。 就是因為免費內容太多,我們更需要專家為我們去整理並編篆這些內容,Micro Book 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它的出版相當快速(一般是三個月內),不必等到完整的書寫完後再出版(可能費時一年),甚致可以做到隨時改版(Publish...
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20, 2013 4:03 PM
開放創新是治理公司的思想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4 年 1 月號) 三星不久前成立了 Open Innovation Center,正好台灣的宏碁也在努力進行轉型,並且提出「自建雲」做為轉型的方向。在這裡,筆者希望從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來討論「開放創新」與公司治理的關係,並且提出一些對宏碁轉型的個人看法。 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本質上是一個「公司治理」的方法,這是一種人才政策,也是三星在「開放」的潮流下,十年來的第三次人才政策轉變。Open Innovation Center 並不是在做「創新研發」,而是吸引有想法、具創新思維的人才,進入到這個中心,藉由三星的資源,扶植這些人才創業,讓這些人才進行「研發」工作。 由此來看,三星的政策應該是採取精英政策,而不是為了吸引大量的創新人才,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將天使投資與併購看成是一項業務,而不是為了招攬有能力的開發人員。創新研發的重點在人才,人才的重點在「正確的人才政策」,有了正確的人才政策,這些人才就會流進來你的生態體系,幫你做「創新研發」。台灣廠商只是從「創新研發」的字面去解讀的話,並無法深入了解三星 Open Innovation Center 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它的戰略是什麼。 不久前,筆者在解讀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文章裡,提出二個給傳統硬體製造商的建議。這二個建議都是以開放創新做為主要戰略。開放創新談的是公司治理政策,再加上創業活動是全球的熱門活動,因此從投資與收購的角度切入,看來是一個最佳化的策略。比如說,Wearable Devices(比如:手錶),這些裝置是「創新的硬體」,而不是「製造的硬體」或「Cost-down...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14, 2014 2:59 PM
(文/Jollen,原文刊載於 Mokoversity) 「每個人都要學 Coding」、「全民 Coding」,這是近一年來最特別的現象。大家都來學 Coding,也是 MokoVersity 的理念。 寫作文 為什麼要學習程式設計?並不是為了將自己訓練成軟體開發專家,而讓自己能夠具備「寫作」的能力。 從寫作(Writing)的角度來討論程式設計,就好像小時候大家都在學校,學習寫字與作文一樣。 如果,你是個設計師,內心深處充滿著許多想法,而這些想法可能必須以程式設計的方式來呈現: 這就是為什麼設計師要學習程式設計的原因。會寫作,你就可能用作文的方式,完整表達自已的想法。為什麼要自已寫作文?因為很難透過他人來「轉述」心裡最深處的思想,或是感覺。 設計師的許多想法,特別是一些細節,除了透過自己親自動作來實作原型(Prototype)外,並不容易經由工程人員,幫你完整實現想法。透過他人的筆,很難完整表現自已的想法:工程師並不能幫助設計師,完整表現出想法。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當你有許多想法時,可以自已寫作,透過文章的方式來表達,並將它發佈在網路上,和許多人討論分享。 同樣的,也能把這個概念,套用在「每個人都要學習寫設計」的角度。如果我有一些想法,而且也可以很快的用程式碼來「寫作」的話,就能了解為什麼 Coding 就是另一種 Writing 的能力。這已經成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的基本技能了。 現在在國外,特別是美國,正在推行小朋友學習程式設計的運動。一些學校,從小學開始教導小學生,如何將自己的想像,以程式碼的方式表現在電腦螢幕上。 教導這些小學生寫程式,並不是希望他可以成為最厲害的工程師,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思維,具體表達出來而已。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Week 上提到:「Learning these skills isn’t just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 it’s important for our...
jollen 發表於 February 6, 2014 11:18 AM
因為 Mokoversity 計畫,筆者近期有機會和團隊成員,以及各界專家,交換許多對產業的看法。因此,有了 NoHardware 的想法。在這裡提出與大家分享。 近來聊到,如何媒合(Bridge)軟體人與硬體人時,筆者提到,現在的時代,不應該太過於強調軟體人與硬體人。意思是,不去鼓勵軟體人就只做軟體,也不鼓勵硬體人只做硬體。所以,軟體人與硬體人的媒合機制,有點被筆者打了回票。因為,「媒合」是一種消極的做法,更積極的做法是從「自已」出發。 硬體人也可以學 Coding,這不就是硬體人做軟體的起步嗎。因此,培養全端能力(Full Stack)就是實現想法,將想法實現為產品的關鍵。這並不是強調「單打獨鬥」的做事方式,而是將內心想法 Prototyping 出來的重要能力。有了 Prototyping 後,接下來就是尋找專業伙伴,進入專業分工、團隊運作的階段。這是一個「跨領域學習、再交流結合」的時代。 又如,Designer 也可以是 Coder,Coder 也可以是 Designer,這就是 Mokoversity 的精神:站在全民寫程式的角度。當 Designer 也是 Coder 時,就可以 Reinvent 很多事、物。 為什麼硬體廠做出來的硬體就是硬體?因為他們過度依賴「專業分工」,所以沒有火種:公司內部沒有能在硬體上點火的軟體人,也沒有能在軟體上點火的硬體人。 NoHardware-Not Only Hardware 從事 Backend 開發的工程師都聽過 NoSQL[1],它的意思是 Not Only SQL。傳統的關聯式資料(RDMBS)採用 SQL 查詢語法,來新增、刪除、查詢與修改資料庫。NoSQL 是一種不採用...
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5, 2015 4:30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CTimes 2015 年 1 月號) Life hacking 是 1980 年代 Hacker 文化下的副產物。Hacker 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製作能提高生產力(productivity)的工具,例如:命令列工具(command line tools)、快速鍵(shortcuts)或是一些程式設計的小技巧(programming skills)。 程式設計師有很多可以解決常見問題的巧妙方式(ingenious),比如說:利用 editorconfig 解決跨編輯器的問題。使用 editorconfig 也解決了不同人寫程式時的格式問題。Life hacking 文化同樣如此,利用一些方式或技巧,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或是提高自已的生產效率。其中一個知名的 life hacking 就是「2mm 法則」。 2mm 的差異,決定了足球射門得不得分,這就是 2mm 法則的一個例子。又如,知名演說家與名嘴,也是 2mm 的差異。2mm 法則是知名演說家 Tony Robbins 提出的 life hacking...
jollen 發表於 May 5, 2015 1:18 P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2015 年 5 月號) mBaas 雖然不是新的概念,但它改變了應用程式開發的思惟。比如說:Real-time WebHooks。WebHooks 是一個 Backend-to-backend 的設計模式,mBaas 對 Mobile app 開發模式,產生有一些重要的改變。 「Change of Mobile Apps」是對 mBaaS 最佳的註解。這個 mBaaS 模式,也正開始「Change of IoT Apps」。根據筆者的觀察,mBaaS 商業模式,最有機會在 IoT 領域,取得大規模的成功。現在的 mBaaS 供應商,往 IoT 服務平台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策略。一個 mBaaS + IoT 的平台,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功能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匯整,供大家參考。 第一、Smart...
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11, 2015 11:34 PM
物聯網架構師: 談 IoT Diagram 文/Jollen Chen(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5 年 8 月號) 上一期專欄提到的通訊協定革命,是微觀的 IoT 經濟體;這一期來討論宏觀的 IoT 經濟體:IoT Diagrams。IoT Diagram 簡單說,就是物聯網的構成,這包含很多面向,例如:Product、Service、Experiences、Business Models 等。以下從中摘錄幾個重點主題(Agenda)與大家分享。 第一、Sensor。這是 IoT 最基本的構成,Sensor 的成本與技術,直接影響 IoT 的佈署與互連方式。此外,整合無線通訊技術(WiFi、BLE、GPS、Satellite 與 GPRS )的 Sensor 會帶出各式的物聯網應用。目前有一些新創公司(例如:WEFT),使用無線通訊技術的 Sensor 來提供物流追蹤(Logistics)服務。 第二、Actor。最主要的 Actor 是使用者(人類),但 M2M 的情境運用越來越廣泛,因此...